乾隆晚年,麵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接班人的選擇問題。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巡視東北,回來途中,走到錦縣的時候,有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跑到禦路邊上給皇帝上書。上書說什麼呢?請求乾隆皇帝立太子。
原來,這一年乾隆皇帝已經六十八歲,年近七旬,在古代,這已經是很老了。可是這時候,大家還不知道他的接班人是誰。所以金從善替天下人著急,說自古以來,儲位問題都是關乎天下安危的重大問題,可是從來沒聽您在這方麵有什麼安排。你皇帝有個三長兩短,天下可怎麼辦呢?於是有了這樣一道上書。
收到上書,乾隆非常生氣。因為接班人問題,豈是普通老百姓主動可以和皇帝討論的嗎?於是他將金從善以“狂誕悖逆”的罪名斬決了。
殺掉了金從善,乾隆感覺有必要和天下萬民解釋一下他在接班人問題上的想法,於是他下達了一道上諭,說我大清立儲的原則,和曆代不同:
朕曆覽諸史今古異宜,知立儲之不可行也。蓋一立太子,眾見神器有屬,幻起百端。至於立嫡立長之說,尤非確論。漢之文帝最賢,並非嫡子。又如唐太宗為群雄所附,明永樂亦勇略著聞。(《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我熟讀曆史,認為立太子這個辦法不好。因為一立太子,別的兄弟往往就琢磨著把太子弄下去,容易釀成大禍。至於立嫡立長之說,更是不好。為什麼呢?因為嫡長子往往不是最能幹的。你比如漢文帝、唐太宗、永樂帝、都很厲害,都不是嫡長子。
其實乾隆這裏所說的,是他後來的想法。乾隆早在剛剛登基的時候,可是曾經一門心思,想立嫡長子。
乾隆一生,許多方麵都創了曆史第一,不過在皇子數量上,他可不是第一。他的祖父康熙共有過三十二子二十女,而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個子女。其中十七男十女。其中五子五女早殤,因此長大成人的是十七人。這個數量在清代排名第二。
在十七個兒子當中,乾隆最喜歡的,當然是結發妻子孝賢皇後所生的兩個嫡子了。我們以前提到過,乾隆皇帝和孝賢皇後感情非常之好,愛母及子,這是第一個原因;另一方麵,也是這兩個嫡子確實出眾。乾隆評價第一個嫡子永璉(liǎn),說他“聰明貴重,氣宇不凡”,評價第二個嫡子永瓊(còng)則是“出自正嫡,聰穎異常”。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剛即位的時候,乾隆元年(1736年),他就把第一個嫡子,年僅七歲的永璉封為太子。當然,因為雍正皇帝立下了秘密立儲的先例,所以他是親書密旨,當著諸王大臣的麵,將其緘密封固,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
乾隆為什麼那麼早就密立太子呢?那個時候,乾隆年輕氣盛,對接班人問題還沒有考慮得特別成熟。他認為,大清王朝建立以來的一個最大遺憾是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繼位的,不符合傳統文化嫡長為貴的原則,因為從周朝開始,曆代王朝都認為立太子的時候,應該以嫡長為先。所以立誌事事超越前人的乾隆在即位之初他就暗下決心,“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清高宗實錄》)。一定要在接班人問題上做到比祖先都完美。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密旨下了後,永璉就不幸得病死了。乾隆皇帝大受打擊。不過他還不死心,又打算立第二個嫡生的皇子永琮為太子。不料還沒有來得及親書密旨,這個孩子就在兩歲頭上夭折了。孝賢皇後也因此悲痛過度,於次年去世。乾隆皇帝立嫡子的願望,至此落空了。
元後嫡子相繼去世,對乾隆皇帝是極為沉重的打擊。非常相信天命的乾隆認為這是上天對他欲挑戰天命的報應。他後來在諭旨中說:
複念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皆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清高宗實錄》)
也就是說,我即位以來,做事沒有得罪天地祖宗的地方,但是嫡子一再夭折,實在不可理解。我想來想去,可能是本朝以庶子繼統看來竟然是上天為大清規定的家法,挑戰不得。我一心想超越祖宗,行上天不允行的事,所以受到這樣的報應。
乾隆這個想法當然是很迷信的,但是從此之後,他就斷了想立嫡子的想法。那麼,接班人問題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是天下所有人都關心的。不立嫡子,那就得立庶子。孝賢皇後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時,庶出皇子當中,有兩個比較年長:皇長子永璜(huáng)二十一歲,皇三子永璋十四歲。接連兩個嫡子去世,顯然使他們兩個繼承儲位的概率大增。
乾隆這個人,在政治上戒心比誰都重,所以他對皇子們管束極為嚴厲。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前,他的皇子,不論年齡多大,結沒結婚,都隻能規規矩矩待在宮內成天讀書,不得到宮外去住,更不能與外界任意交往,猶如高級囚徒。乾隆朝皇子的限製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為什麼呢,我們講過乾隆的政治原則是“防微杜漸”,防止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皇權。所以有時候,他對兒子的提防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所以永璜、永璋這兩個人,雖然他們在皇後的喪禮中行禮如儀,中規中矩,乾隆卻怎麼看著都不順眼。乾隆認為,他們一定認為,嫡長子死了,皇位最有可能就是他們的了,因此在心裏偷著樂,所以怎麼看他們,怎麼覺得他們的悲痛是裝出來的。
皇後喪期剛滿百日,乾隆當著滿洲王公大臣的麵痛責大阿哥對嫡母之死“並無哀慕之愧”,三阿哥“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乾隆皇帝殺氣騰騰地挑明說,大阿哥三阿哥這樣不孝,絕不能成為太子人選:“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們誅殺。但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大阿哥、三阿哥日後若心懷不滿,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讓他們兄弟相殺,不如朕在今日殺了吧!”
這一番訓斥,其實隻是乾隆在皇後死後,情緒反常而已。然而他這通發火,卻把大阿哥給嚇壞了。大阿哥永璜因為這番驚嚇,竟然患了重病,並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憂懼而死,離乾隆批評他不過一年零九個月。
聞聽大阿哥驚懼成疾,從皇後之喪中清醒過來的乾隆也十分後悔。彌留之際,乾隆親臨皇子寢處視疾。為彌補心靈上的不安,皇帝追贈永璜為定安親王,終其一生,乾隆對皇長子一支都給予了特殊的關愛。
不過,雖然因為防範過甚痛失親子,乾隆此後並不在防範子孫方麵有絲毫放鬆,而是真的做到了防微杜漸。清代規定,皇族不得結交官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長孫綿德與一個禮部郎中私下“相見送禮”。按理說,皇孫與京城官員見個麵,接受個小禮物,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然而在皇帝眼裏卻是無法原諒的。老皇帝嚴厲處分,革退了綿德的王爵,廢為庶人,罰他去守泰陵。正是由於乾隆皇帝的嚴厲果斷,使諸子諸孫十分注意約束自身的行動,終乾隆一朝未發生爭儲之事。
自從連喪兩個嫡子後,二十多年間,乾隆皇帝沒有再提立儲的事。不過,皇帝不提,不等於天下人不想。在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來說,“儲位空虛”是國家之大危險。皇帝一旦有故,則天下必然動蕩。所以金從善攔路呈詞,提出了這個問題。
那麼乾隆也借著這個機會,向天下人公布了自己的接班人計劃。乾隆皇帝說,這個問題,我早已經有所安排。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他就已經秘密立儲。不過此事他隻告訴了幾個軍機大臣,沒有向天下公布,所以天下人才會產生這樣的誤會。
乾隆皇帝本以為這樣一說,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就安下心來,不再操心儲位問題了。沒想到,這道諭旨一下,關於誰是繼承人的猜想在民間進行得更熱烈了。為什麼呢?因為乾隆相當於給大家出了一個謎語,讓大家猜,他的這些兒子當中,誰是下一個皇帝。對於市井小民來說,這當然是極好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