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個謎怎麼猜呢?說難則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之時,十七個兒子中,已經死去了十個,隻剩下七個。七個人裏頭,十二阿哥因為他的生母是那拉皇後,也就是被乾隆廢掉的皇後,因此根本沒資格列為皇儲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被乾隆過繼給別的親王為後代了,因此也沒機會立為皇儲。皇帝真的要決定立儲大事,就隻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這四個人中做一抉擇。
八阿哥永璿(xuán)年齡最長,他文才不錯,但是他為人輕躁,做事顛倒,所以他希望不大。
十一子永瑆(xīng)更具文藝天分。他的詩文精潔,尤工書法,在清代與鐵保、翁方綱、劉墉,與成王並稱四大家。但是這個人武功不行。乾隆皇帝對接班人要求文武雙全,他很討厭滿洲貴族當中那些沾染漢族文化人習氣的人。所以他希望也不大。
至於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幾個中最不成器的。這個老兒子從小就不喜歡讀書,年紀稍長,就常常溜出宮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狹路曲巷尋花問柳。所以他根本沒戲。
所以希望最大的,隻有十五阿哥永琰(yan)。
永琰出生於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乾隆五十歲那一年。他的生母魏氏,是漢軍出身,係內務府包衣,身份並不高貴。但這個孩子有其他幾個不及的優點,“以勤學聞名”。學習起來異常用功,三九寒冬,深更半夜,還經常手不釋卷。而且他品格端方,為人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朝野之間,絕少關於他的負麵傳聞。當時出使天朝的朝鮮使臣回國後,向他們的國王彙報見聞時多次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和其他三個皇子比起來,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聰明的一個,卻是缺點最少的一個。(《朝鮮李朝實錄》)
所以年過花甲的乾隆最終選擇了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六十三歲的老皇帝又一次親書密旨,秘立十三歲的永琰為儲。
密立之後,乾隆當然一直在觀察這個孩子,看他能不能擔當大任。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孩子的表現,也越來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在乾隆心中,為這個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讓乾隆皇帝滿意的有四點:
首先,從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自製力強,富於恒心和毅力。這是最讓乾隆欣賞的。
其次,此人品質“端淳”,待人真摯,富於同情心,善於為他人著想。
第三,從學業上看,永琰的成績非常突出。武功騎射成績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在兄弟當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從外表看,他也是清朝曆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我們看畫像,永琰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膚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均停,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臉型介於方臉和圓臉之間,顯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經過從小就開始的儀表訓練,他在出席大的場合時,總是舉止高貴,鎮定自如。
所以在對永琰觀察期過了之後,乾隆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什麼決定呢?活著就把皇位交出去。他說,早在剛剛登上皇位之際,他就已經向上天默誓,隻當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留給祖父康熙:
朕此舉天下無由共聞,未嚐無竊議朕為貪戀寶位,不肯立儲。不知朕踐阼(zuò)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禦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jī)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天下人也許會竊竊議論我貪戀寶位,不肯立儲。豈不知我登基之初,就曾焚香禱告上天說: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乾隆的這個決定,讓天下人都很意外。因為清代還沒有一個皇帝是“禪讓”的。我們知道,“禪讓”當然是一個很好聽的詞兒,因為堯舜都以禪讓聞名。中國古代權力一般都是終身製,那麼你要是禪讓了,就說明你風格很高,不貪權不戀位,當然是好事。但是“禪讓”這個事也是很有風險的。我們看曆史書,除了傳說中的堯舜之外,自古以來,大部分禪讓其實都是被迫的,絕大部分太上皇下場都很慘:
唐高祖李淵還沒當夠皇帝,就被兒子李世民用刀逼下了皇位,當了九年寂寞的太上皇之後,悄無聲息地死去。唐玄宗成了太上皇後,日日在兒子的猜忌中膽戰心驚地生活,身邊的大臣和朋友一個個被流放,最終自己被兒子軟禁,鬱鬱而終。中國曆史上的另幾個太上皇,比如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也無一不是悲劇人物,下場都十分悲慘。
那麼,精明的乾隆為什麼偏要這樣做呢?
這有兩方麵的考慮。第一,他想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解決繼承問題,可以把權力交接的震動降到最低,使大清王朝的穩定不受任何威脅。權力交接一直是中國專製政治製度中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終身製下,權力交接必然出現在統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時,這個時候臨終者的手已經無力有效揮動手中的權柄,在交接棒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意外。所以,中國曆代以來權力交接之際,經常是血雨腥風,雍正皇帝時候就是這樣。所以乾隆這樣做,把曆代王朝權力交接之際的風險降到最低。
第二,這樣可以博得空前的美名。
禪讓這個事,我們知道,是堯舜時代的事。我們一說起中國曆史上的偉大君主,就說他像堯舜一樣。這說明什麼?說明堯舜是君主的最高榜樣。如前所述,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熾、最自負的君主,他時時處處,要超越曆史,創造紀錄,把自己大大地寫在曆史上。在舉行傳位大典之前,乾隆皇帝終於得意揚揚地說出了他的心裏話:
秦始皇以後,禪讓都是徒有虛名。三代之時,雖然有過堯舜禹禪讓的盛事,但是授受者都是異姓,充其量可稱為“外禪”。隻有他舉行的禪位大典,是空前絕後的“內禪”,“以視堯舜,不啻過之”。比堯舜都厲害。他因為這個舉動,超越了堯和舜。因此,歸政之時,乾隆皇帝直言自己“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乾隆認為,這一舉動,標誌著他已經成為中國曆史上,不,世界曆史上,最最最偉大,最最最光榮,最最最有福氣的皇帝,是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完人。
所以本來應該是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被改成了嘉慶元年。這一年正月初一日,乾隆舉行了“禪位大典”。上午九點整,頭戴玄狐暖帽,身穿黃色龍袍袞服、外罩紫貂端罩的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寶座。老皇帝那雙慈祥中透著威嚴的炯炯有神的雙眼緩緩掃向殿前廣場,殿前廣場上,翎頂輝煌、朝服斑斕的上千名王公大臣在莊重的“中和韶樂”中,如潮水一般拜興起跪。九時三十二分,隨著坐在寶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顆寬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寶”微笑著遞到跪在他麵前的嘉慶皇帝手中,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空前的紀錄誕生了:中國曆史上最平穩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那麼,傳位之後,乾隆的太上皇生活過得怎麼樣呢?他是否像其他太上皇一樣,落入囚徒境地呢?
當然沒有,雖然號稱“禪讓”,但是精明的乾隆事先已經做了無數準備:
在退位之前,他就明確宣布,自己隻將那些接待、開會、祭祀、禮儀之類的日常工作交給皇帝,至於“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他“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聽我訓導,將來知所遵循,不至錯誤,豈非天下之福哉”。(《清高宗實錄》)
在退位之後接待朝鮮使臣的時候,他又明確向各國宣稱:“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