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太上皇生活中,最煩惱的一件事是白蓮教起義遲遲不能平定。
就是在這場戰爭中,乾隆的生命一天天走向終點。
嘉慶三年(1798年)臘月底,八十九歲的太上皇乾隆得了輕微的感冒。感冒不是什麼大事,當時又新年將至,事務繁雜,所以朝野上下,誰也沒有在意。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嘉慶皇帝和大臣們來給乾隆拜年時,乾隆還挺正常地登上禦座受禮。不料,到了大年初二,乾隆病情突然加劇,陷入昏迷。雖然具有無限的權力,但是乾隆大帝也無法阻止死神的來臨。初三上午七時,就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乾隆大帝停止了呼吸。
就在去世前一天,乾隆還作了《望捷》一詩,就是期盼平定白蓮教的捷報早日到來。
中國曆史上最有福氣的大皇帝乾隆終於告別了這個世界。他是中國曆代統治術的集大成者,一直在酣飲權力的美酒,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的一生,既有輝煌的成功,也有驚人的失誤。他既創造了一個史上最繁榮的盛世,在臨走前也親手毀掉了這個盛世。在為大清江山清除了許多舊的隱患的同時,他也為子孫後代埋下了許多新的隱患。乾隆皇帝帶著“十全老人”的榮耀光榮地進入了曆史,他積累起來的一係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卻像定時炸彈一樣,在嘉慶任內一個接一個地爆炸。那麼,這些爆炸的後果,是不是非常嚴重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再來講講乾隆皇帝的身後事。
乾隆的去世,應該說,在大清帝國,並沒有引起什麼震動。因為年近九十歲的老人,隨時有可能去世,所以他的去世大家並不意外。真正讓全國臣民感興趣的,充滿好奇的,是新皇帝——嘉慶皇帝,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
到乾隆去世時,嘉慶已經當了三年多的皇帝了。按理說,對於已經領導了自己三年多的國家元首,這個國家的人應該多少有些了解了。可是在全國人的心目中,這個嘉慶皇帝還幾乎是一個謎。除了他那張總是帶著和藹微笑的臉,和幾篇例行公事、沒有個性的聖旨之外,人們對他一無所知。這個人心中到底在想什麼呢?他到底是在裝傻,還是真的沒什麼主見?他到底有沒有領導這樣一個龐大國家的能力呢?人們對此確實充滿好奇。不過,大家普遍認為能夠確定的一點,是這個新皇帝性格是比較溫和、穩健的,因此朝廷大政,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乾隆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初四日上午,嘉慶皇帝就發布了一條讓全國人都大吃一驚的諭旨:免去乾隆皇帝駕前第一寵臣和珅兼任的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之職,命令他守在太上皇帝靈前,一心辦理喪事,不得任自出人。
朝廷上下,因此一片驚疑。
初四日下午,嘉慶皇帝又下了一道意味深長的諭旨,談太上皇帝晚年,白蓮教起義之所以遲遲不能蕩平,是因為有奸臣當道,做貪腐官員的總後台。
因此,初五初六這兩天,劉墉等三位大臣先後上疏,開始舉報和珅的種種不法之事。
到了正月初八,嘉慶皇帝發下諭旨,宣布正式逮捕和珅,並且開始抄家。
然後,到了正月十八日,也就是僅僅十天之後,對和珅的審判已經完畢,嘉慶皇帝發來一條白練,賜令和珅自盡。
這一切,就如同一幕情節緊張環環相扣的電影,讓人目不暇接。一場重大的政變,在新皇帝嘉慶的談笑之間就完成了。當初康熙爺誅鼇拜,尚且準備了七七四十九天,嘉慶帝誅和珅,隻消動了動小指頭。新皇帝的這場權力戰役,實在是打得又幹脆又漂亮。
所以舉國上下,對這個以前像影子一樣悄無聲息的新皇帝,開始刮目相看。可以說,誅和珅是嘉慶皇帝處理政治危機能力的一次成功展示。
那麼,嘉慶皇帝為什麼這麼迫不及待地在老爸屍骨未寒的時候就處理和珅呢?
這是因為,嘉慶和和珅,既有私仇,也有公恨。
嘉慶和和珅有什麼私仇呢?原來和珅在乾隆做太上皇期間總攬大權、飛揚跋扈,根本不把嘉慶當回事。我們知道,和珅有個外號,叫二皇上。乾隆是大皇上,和珅是二皇上,那麼真正的皇上嘉慶往哪擺?所以這早已經把嘉慶氣壞了。和珅的致命錯誤,就在於低估了外表柔弱的嘉慶皇帝的智商。嘉慶皇帝登基後一直裝傻,他就以為嘉慶是真傻,不但在乾隆活著的時候,和珅有事從來不找嘉慶請示彙報,而且他還打算在太上皇去世以後,可以繼續玩弄嘉慶帝於股掌之上。這是嘉慶當然不能容忍的。如果不把和珅除掉,他就不能真正掌握權力。
因此把和珅抓起來後,嘉慶帝公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狀,劈頭第一條便是:
朕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諭旨,而和珅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泄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清仁宗實錄》)
也就是說,在我被封為太子前一天,和珅就偷偷送我一隻玉如意,說明在我還不知道自己成了太子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了。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和珅是想暗示,說我被立為太子,是他大力推薦的結果。這是什麼意思?這分明是說,我的這個皇帝的位子,不是我爹爹給的,是他和珅給的,這不是天下第一大罪嗎?
所以這是和珅和嘉慶之間的私仇。
那麼,除了私仇之外,更主要的是公恨。嘉慶皇帝對和珅的憤怒,實際上代表了他對乾隆後期朝政的極度不滿。在嘉慶看來,乾隆晚年以來朝政日非,和珅是總根子。在和珅主政下,僅僅十餘年間,乾隆朝就完成了從前期政治紀律嚴明到後期貪腐無孔不入的轉變。包括這次白蓮教起義,為什麼遲遲鎮壓不下去,也是因為和珅。在這次戰爭中,和珅利用太上皇的寵信,不停地“弄權舞弊”,通過任命將領,貪汙軍費,大肆聚斂錢財。在和珅的帶領下,幾乎每一個軍官都大肆貪汙。所以嘉慶在乾隆去世後第二天發布諭旨中說:“平定白蓮教,經曆數年之久,花費軍費數千萬兩,卻不見成效。究其原因,帶兵大臣及將領們,全不以軍務為事,他們琢磨的,隻有貪汙受賄,撈取錢財。”(《清仁宗實錄》)
那麼,乾隆活著的時候,和珅作得再厲害,嘉慶也一個字不敢說。但是他心裏已經憋了太多火了。所以老爹一咽氣,他就立刻把和珅抓起來了。
應該說,誅和珅這步棋,是非常高明的一招政治大棋,抓住了當時局勢的關鍵。白蓮教為什麼起義啊?“官逼民反”,官員們貪汙腐敗太厲害了。要刹住腐敗之風,就要從和珅抓起。
誅和珅,當然隻是嘉慶新政的第一步。以誅和珅為開端,嘉慶皇帝開始展露真容,樹立了很多比較清新的政治作風。比如親政後不久,嘉慶發布諭旨,宣布今後皇帝出宮拜謁東西陵,隨行的人員大幅削減,皇後和嬪妃不再同行,這樣,每次出行,費用減少了百分之五十。這是針對大清百姓對乾隆時候屢次南巡勞民傷財做了一項整改措施。
幾天之後,嘉慶再次發布諭旨,禁止大臣們向他進貢古玩字畫。這是針對乾隆晚年大臣們爭著向皇帝進貢這一風氣而做出的決定。這道諭旨剛剛發布,新疆的辦事大臣就向他的彙報,說上年底,就是乾隆還活著的時候,他在新疆發現了一塊特大的,重達兩噸、品相特別好的玉石,價值連城,現在正從葉爾羌解送入京,走到半路上。現在您說,不讓進貢,那這東西怎麼辦?
嘉慶皇帝發下了一道讓全國人都目瞪口呆的諭旨:
一接此諭,不論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清仁宗實錄》)
就是說,隨便扔哪吧,不要了。玉石雖美,無益國計民生,我皇帝並不喜愛。這道諭旨一時間轟動了大清帝國。看來這個新皇帝太儉樸了,太一心為民了。所以全國老百姓,都對嘉慶新政,留下了非常大的好感。
那麼就在全國百姓的支持下,嘉慶迅速地開始懲治腐敗。和珅時代大部分省一級高官被撤換。乾隆皇帝留下的十一個總督中,兩年之內,有八個被撤換了。主要原因就是他們貪汙。
當然,大事中的大事,還是白蓮教起義。嘉慶非常清楚,這場起義之所以鎮壓不下去,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貪汙腐敗。統兵的將領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濫支軍費,有多少支多少。比如將軍德愣泰統兵七千人,每月支餉九萬兩,其中四萬兩盡入他的私囊。因為軍費都被將軍們侵吞了,士兵們發不出餉,活都活不下去。河南軍隊赴陝作戰,整整四十五天發不出糧食,吃不上飯,結果集體逃回河南。
嘉慶對這些情況很清楚。所以乾隆一死,他就把陣前最高統帥經略大臣勒保撤職查辦。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個統兵大員居然在陣前帶著戲班子,一邊打仗一邊喝酒唱戲,根本不把打仗當回事。嘉慶怒不可遏,把勒保判處死刑,把他手下的將領也成批撤換。通過懲辦貪汙和人事調整,鎮壓白蓮教的軍事戰爭終於出現了重大轉機。到了嘉慶七年(1802年)底,鎮壓白蓮教戰事終於取勝,嘉慶帝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他的新政,終於宣布初步成功。乾隆晚年以來不斷惡化的政治局麵終於出現了轉機,朝中大臣一片歡欣鼓舞。大家對這個新皇帝充滿了信心,他們希望嘉慶能夠帶領他們,帶領大清重新駛上盛世的軌道。
那麼,嘉慶能否完成這個任務呢?應該說,很難很難。
為什麼說難呢?因為乾隆皇帝留給嘉慶的負麵遺產,不僅僅是白蓮教起義。白蓮教起義僅僅是大清王朝深層矛盾的一個表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