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乾隆身後事(2 / 3)

首先,大清王朝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我們講過,乾隆朝早期,人口一億多,乾隆晚年,增長到近三個億,而到了嘉慶十六年(1811年),人口達到了三億五千萬。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人口增長使得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激化,越來越多人口脫離土地,四處遊蕩,這正是白蓮教起義的主因。白蓮教起義被鎮壓了,可是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下一場起義仍然有可能隨時發生。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大清王朝嚴重的財政危機。

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糧食緊缺,再加上當時南美洲發現銀礦,白銀隨著貿易順差大量湧入,所以從乾隆朝到嘉慶朝,大清出現了一次漫長的通貨膨脹期。到了嘉慶年間,全國物價已經比乾隆初年上漲了三倍。然而,由於大清財政體製特點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就是說,全國財政收入是一個固定的數,不能增長。所以物價漲了三倍而財政收入一分錢不漲,那麼到了嘉慶時期,政府的財政收入比乾隆初年實際上是減少了。這樣就形成了很大的財政危機。什麼危機呢?就是各級政府經費嚴重不夠用,都出現了巨額的財政虧空。幾乎每省每縣,都出現了財政虧空。為了維持政府運轉,為了給官員開支,各地政府不得不四處借債,有的甚至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

財政危機就導致了另一個問題,亂收費問題。

為了彌補財政缺口,各地政府隻能拚命向老百姓層層加碼,於是各種千奇百怪的收費項目都出現了。農民承擔的額外收費,比正式稅收要多出數倍、十數倍。老百姓承受不了,起來反抗,所以大清王朝社會矛盾處於激化邊緣,不斷出現小規模的衝突。

那麼,麵對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嘉慶皇帝怎麼辦呢?

他的第一個對策,是加大“懲貪”力度,對貪官發現一個,撤換一個,絕不手軟。所以從嘉慶七年(1802年)到嘉慶十年(1805年),大清王朝幾乎每個月都有重要的人事調整。全國的高級官員,幾乎都被輪換了個遍。然而,腐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是越來越嚴重。各地官員,從上到下,從大到小,仍然無人不在收禮送禮,買官賣官;各地衙門仍然無處不懈怠昏庸,除了自身利益之外,對一切民間疾苦都漠不關心。官僚集團對腐敗已經不以為恥,反以為常。甚至嘉慶皇帝親手樹起來的廉政模範,時間稍長,也一個接一個地陷入腐敗之中。最典型的是當初率先揭發和珅的諫官廣興。此人因為揭發和珅,深得嘉慶信任,被委以掌管四川軍需的重任。他不辱使命,清正自持,掃除貪風,每年為國家節省數百萬兩白銀,嘉慶帝多次號召全國官員向他學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就任兵部侍郎之後不久,也陷入貪汙的泥淖,短短一年,就貪汙了四萬兩之多。

不光是大官,小官的腐敗也越來越厲害。直隸省布政使司承辦司書王麗南,是直隸省財政廳的一個小小辦事員,相當於今天的股級,按理說並沒有什麼權力。可是從嘉慶元年(1796年)起,數年之間,居然貪汙了三十一萬兩白銀。他貪汙的手段非常簡單,那就是私刻了從財政廳長(布政使)、處長直到科長的一整套公章,然後任意虛收冒支,把國庫銀兩大把大把裝入私囊,近十年間,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懷疑和調査。

這種形勢完全出乎嘉慶皇帝的預料。他原來以為,把和珅一抓,把高級官員都換一遍,采取些激烈的手段,腐敗問題就解決了。沒想到,反而是越來越厲害。

那麼,怎麼辦呢?

經過長時間的反複思考,嘉慶皇帝拿出了一個執政思路,那就是采用“保守療法”,慢慢來。看來自己太急於求成了,事情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所以他宣布,他要停止激烈舉動,采用“守成”的統治策略。什麼叫守成呢?就是遵循列祖列宗的統治原則,從列祖列宗的遺訓中去找辦法。嘉慶皇帝寫了一篇文章,叫《守成論》。在這篇文章中,嘉慶皇帝說,他多次閱讀中國曆史,感慨良多。他發現,一個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都建立起了十分完美的規章製度。但是到了王朝中葉,往往有大膽的子孫,自作聰明,任意變亂成法,想拆了祖先建起的大廈,自己另起爐灶。結果,舊房子拆掉了,新房子也沒建起來。國家往往因此留下了滅亡的原因。“亡國之君皆由於不肯守成也”。

因此他告誡滿朝大臣,對於大清這樣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千萬不能亂搬亂動,亂下藥方。這樣的重病病人,唯一可取的治療方案就是“徐徐進補”“固本培元”,用溫和的藥物一點點滋潤這具幹枯的病體。這種療法一需要極大的耐心,二需要對症的補品。對症的補品就是“祖宗心法”。

皇帝說,現在的大清,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在於祖宗的辦法不好,而是因為這些辦法執行得不好。“間有一二庸碌官僚因循怠玩,不遵舊製”,把列祖列宗關於“勤政愛民”的教導忘於腦後,在貫徹規章製度時加入自己的私欲,致使政策變了樣,走了形。

“守成”的大方向一定,那麼,各種具體措施就應運而出。嘉慶皇帝每日早起洗漱之後,別的事放在一邊,恭敬端坐,閱讀先朝《實錄》一卷,天天如此,寒暑不間。

針對腐敗問題、財政問題、人口問題,他一一根據祖先們的遺訓,提出了一套中規中矩的治理方案。

在懲貪失敗後,嘉慶皇帝認識到,僅僅靠殺頭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他把反腐的重心放到了教育上。他寫了很多提倡清廉反對腐敗的文章,讓大臣們學習。

麵對財政問題,嘉慶給出的辦法是提倡節約。他說,錢不夠用,是因為我們花得太多了。我們每個人都少花點,錢不就夠用了嗎?

麵對人口壓力、糧食問題,嘉慶給出的辦法,是把那些流向工商業、采礦業的人口趕回到農村,讓大家都去種地。人多力量大,大家都去種地,糧食不就能多打一些嗎?

應該說,這些思路,這些辦法,都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

首先,嘉慶朝的腐敗,不是因為教育的不夠。腐敗的背後,是僵化的財政製度和失靈的監督體係,這是根本原因。如前所述,從乾隆時期到嘉慶時期,由於美洲白銀大量流入,大清物價上漲了三倍。按道理,物價上漲之後,官員俸祿起碼也應該上漲三倍。然而乾隆和嘉慶都以“守祖製”為由,沒有給官員們加過一次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的副使英國人斯當東對此看得很清楚,他說:“最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白銀從歐洲流入中國,因此中國物價顯著提高。物價提高了,但官員們的薪金仍然是固定的,這就使他們的收入同應有的開支比例失調”,“中國官吏的薪金不高,使他們容易接受禮物的引誘”。因此,要解決腐敗問題,就要與財政改革結合起來,擺脫祖製“不加賦”的桎梏,大幅增加財政收入,通過給官員加薪,把灰色收入變成白色收入。

然而,嘉慶皇帝堅決反對財政改革。

因為他害怕增加稅收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他熟讀曆史,知道明代萬曆皇帝為了戰爭加派“三餉”,剜肉補瘡,動搖了大明帝國的根基。所以,清朝曆代皇帝一再強調,要恪守“不加賦”的祖訓。

那麼要解決人口問題,按照我們今天的思路,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發展工商業。在當時人口壓力下,有大量人口湧入工商業、采礦業。很多地方,出現了許多礦山,應該說,這是農業社會的中國迎來工業文明的一抹熹微曙光。

然而,嘉慶帝是堅定的禁礦者。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十九日,他下旨說,開礦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開礦需要聚集眾人,跑到窮山大川裏麵去。那麼這些遊民,聚到一起,很容易破壞社會秩序,鬧不好還會起義。曆史上好多起義,就是這麼起來的。所以聽任老百姓自行開采礦山,是非常危險的。我皇帝坐天下,要提倡好義不好利的風氣,怎麼可以縱容不安分的老百姓窮搜山澤之利呢?所以嘉慶帝的這個決定,堵死了大批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加劇了社會動蕩。

所以我們說,嘉慶皇帝他不了解曆史大勢,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事實上,站在康乾盛世肩膀上的嘉慶,所遇到的社會問題,已經超出了幾千年間中國所有政治經驗範圍。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的猛增使傳統社會機製的承受能力達到臨界點。要把這個盛世延續下去,唯一的可能就是突破傳統政治經驗的範疇,在“祖製舊法”之外尋找全新的出路。事實上,任何挑戰,同時都是機遇。比如人口問題。世界許多國家的曆史表明,人口與資源的緊張往往會推動由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由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的第一步。歐洲國家正是通過大力發展工商業來吸納過剩人口,以工業化和城鎮化來解決人口壓力,從而逐步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如果中國能夠順應曆史潮流,把發展對外貿易,發展工商業,發展海外殖民作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法,那麼中國完全有可能搭上剛剛開起的全球化之車,使中國主動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大門。

因此,曆史對嘉慶帝提出的要求,不是全麵退守傳統,而是主動大膽出擊,全方位地對傳統政治框架進行改革。那麼,為什麼親政之初作風清新的他,卻比任何皇帝都堅決地舉起了“守舊”的大旗呢?

這有兩方麵的原因。第一是嘉慶帝這個人,性格上有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