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如果給你一個雞蛋,你能把它變成一座農場嗎?可能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樣的問題太不可思議,並給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在一些人的眼裏,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是肯定的。首先把蛋孵成雞,再讓雞生蛋,蛋再孵成雞……如此循環往複,雞越孵越多,蛋越生越多,錢也會越來越多,買來了牛羊,購置了土地。於是,雞蛋變成了農場。
這個故事看上去好像是個童話,但事實上,絕大多數有錢人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締造這種童話的人。
那些在財富榜上絢麗奪目的億萬富豪——如“希望”三兄弟從小到大的創富故事,看上去也許有點遙遠。我們來看看一些從無到有的小富豪,也許會少一些距離感。胡忠偉,曾經是一個貧困的大學生,依靠當家教賺取學費才完成大學學業。如今,他早已經成為擁有千萬資產的企業家。1976年,胡忠偉出生於沈陽市蘇家屯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4年考入沈陽大學。1995年,家境貧困的胡忠偉在當家教打工的時候,發現了兒童英語培訓的巨大商機。他利用業餘時間創業,用東籌西借的3000元辦起了僅有20名學員的“小學館兒童美語班”。到2004年,小小的英語培訓班就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上千萬、員工四百餘人的教育集團。在許多人眼裏,胡忠偉的創業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不名一文的大學生,在出校門時已經就是一個小老板,不到30歲就成為千萬富翁。
名下企業總資產超過5000萬元的張少斌,是從1萬元起家的。盡管是1992年的1萬元,但也算得上是小本了。張少斌原是武漢市政府部門的一名處長。1992年,他橫下一條心,辭職幹個體。當時,他聽說市場上窗簾賣得好,特別是一個叫肖文華(後來被稱為武漢的“窗簾大王”)的人生意做得好。但出於多年的職業習慣,他堅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用的是笨辦法。”張少斌站在肖文華的店子對麵一連觀察了7天,數進出的人,看手上的貨,還跑到店裏,以顧客身份跟營業員侃大山——結論是,賣窗簾有搞頭!張少斌在江漢路有一個門麵,憑著1萬元本錢,從杭州進麵料,在武漢定點加工、批發,生意做得很順暢。他也不安於“本分”,又到襄樊、十堰去設點,“十堰的點一年賣200萬元,武漢的點能達到400萬元。”到了1994年,漢正街賣窗簾的已經鋪天蓋地,市場也開始亂了,麵料向低檔發展,張少斌決定轉行。這一次,他瞄準了西褲。他“故伎重演”,在司門口九通商廈的西褲賣場泡了一個星期。這一次,他給了營業員20塊錢,後者也就樂得指點他,哪種牌子的西褲賣得好,顧客看中的是些什麼。他再買上幾條,拿回去仔細研究。心裏大致有了譜,張少斌在1995年辦起了自己的作坊式小廠。這一次,他又成功了。1997年,有了資金積累的張少斌成立了武漢丹琦服飾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丹琦公司逐漸變成丹琦集團,其行業涉及服飾、機械製造、醫藥商貿、房地產。
類似上麵的小本生意賺大錢的童話,在我們身邊其實比比皆是。杭州的吳瑩靠做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服裝創業,已經拿到了2008年奧運會的訂單;賣包子饅頭的劉會平不光在上海灘站住了腳,還發展了十幾個加盟連鎖店。這些“把小生意做成大買賣”的普通老百姓有很多共同點,他們年齡大多在25~35歲之間,普遍具有外向的性格特征,具有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和敢於冒險的精神,創業資金80%源自個人家庭的積蓄或者家庭借款。成功的行業集中在餐飲業、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具有投資門檻低、資金周轉快的特點。
這些成功的例子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本錢小並不可怕,怕的是勇氣小、信心也小,不敢也不善於以小搏大、創造財富。決心創業的奮鬥者,如果你現在也還隻是擁有一點點小本錢,如果你是如此強烈地渴求財富,那麼就立即行動吧,以堅定的必勝信念為支撐,並以正確的方法為指導,就一定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實現你的財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