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往中,有一類非常“精明”的人,他們處處要顯得比別人更加神機妙算,更加投機取巧。他們總在算計著別人,以為別人都比他們傻,從而可以從中揩點油,占點便宜。好像他們這樣做就會過得比別人好,北京話把這種人做事稱作“積賊”。這種人因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的首要,所以他們生活過得很累,很緊張,很缺乏樂趣。
由於他們常想著算計別人,占別人的便宜,肯定也會產生相應的防範心理,即別人也可能在算計他,要侵占他的利益,所以,他是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過日子。別人很隨意說的一句話,幹的一件事,也許什麼目的也沒有,但過於“精明”者就會在心裏受到刺激,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謀劃會使他吃虧。這樣,他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顯得不誠實,不大方,甚至很造作。我們碰到過的許多生活中的精明者,性情都不開朗,心理都相當虛假,神經都相當過敏,為人都相當委瑣,這恐怕和他們常常過那種緊張日子有直接的關係。
其實,真正聰明的人都知道,做人不能精明過頭,這通常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生活畢竟不會如戰場那樣明爭暗鬥,殺機四伏,總需要些溫情和睦,無功無利的關係,因此也就沒有必要過於去斤斤計較、精打細算,反倒是隨遇而安的好。
的確,過日子有時需要精打細算,才能把日子安排得既合理,又過得舒服。同樣的收入,糊塗人過得就和過分聰明的人不一樣。因為,過於聰明,處處顯得聰明,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也玩這一套,就顯得失當了。這樣的人,很難和人搞好關係,很難討人喜歡。所以,即使他在物質上比人暫時多享受點,但在精神上付出的代價則更大,要是真聰明,就得算算這筆賬。
此外,精明人因為精明,對身邊有利害關係的人總是有一種潛在的威脅。人們時時提防他,處處打壓他。明代政治家呂坤以他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在《呻吟語》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好十分,隻需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不可謂不精明,結果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如果想要把日子過得舒服一些,光靠東撈一點、西占一點,靠算計別人發財是徒勞的。我們日子過得輕鬆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互相幫助,有了好處大家分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在個人利益上都不必太“聰明”,不必擔心自己會失掉些什麼。相反,大家相互謙讓,相互奉獻,相互讓利,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容易讓生活過得更好。不太聰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為朋友,就因為大家可以與他正常相處,這之間少有功利,多有溫情,不必處處抱有戒心,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總讓人覺得不可靠。人們需要周圍的人聰明、機智,但不要過分精明。
我們可以不要過分精明,但應有智慧。在生活中,許多人並非真的糊裏糊塗過日子,而是不想為過於精明所累,其間是因為有大智慧。一個真正聰明人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囿於世俗中的雞毛蒜皮之事而無法自拔,這樣的人自然會心胸開闊,為人豁達,日子過得有意思,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