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9世紀最後一道晚霞的消逝、20世紀曙光的浮現,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附近,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古老文物逐漸浮出“水麵”,距今數千年的、中國最早可以確定具體位置的都城——殷,也顯現出自己的“美貌”。
殷被認為是商王朝相繼遷移五都的最後一個國都,陪伴商王朝走過了273個春秋,直至商的灰飛煙滅。相比存在將近500年的商王朝,殷占據其一半以上的時間,目睹了一個國家穩定之後的滄桑變遷。因此,商王朝又被稱為殷商。
君王死後,城市消泯,從此殷化為廢墟,歸於塵土。如果殷墟再推遲幾百年出土,人們可能會認為,史書上所記載的商王盤庚遷都至殷不過是個傳說而已。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學者對盤庚遷都至殷的問題表示懷疑。
盤庚究竟是否遷都到安陽殷?表示肯定的學者是站在出土古文物的數量和質量上來確定的。且不說小屯村地下數以萬計的刻鏤文字龜甲和獸骨,也不說那些製作精巧的青銅器和兵器,單一個藝術水平高超的司母戊大方鼎,就令學者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普通的遠古城市有這樣高的製造水平,舍了殷為都,找不出第二個地方。
偌大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輪廓方直,重達800多千克,自有不可動搖的氣魄。除了鼎身四麵的中央處無紋外,其餘各處包括提手、腳柱,都刻有精美的雲雷紋和各具形態的生動紋飾,尤以饕餮刻紋為主。除此之外,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內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霸氣十足。根據多方麵的考證,司母戊鼎很可能是商王室的重器,因為其雕工和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商代青銅文化的巔峰,再無出其右者。
如果說司母戊鼎強化了人們對盤庚遷都至殷的說法,那麼,隨著考古挖掘工作的進行,一座座宮殿宗廟建築遺址、一片片王陵墓地、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繁華的手工業作坊的相繼出現,更使人們確信殷墟的前身是一個都城。
不過,盤庚是否遷都到殷,仍舊遭到懷疑。據《史記》記載,成湯帝於公元前1711年滅夏,建都於商丘南亳。成湯五世孫仲丁遷都到河南鄭州,仲丁弟河澶甲遷都到今河南內黃東南,六世孫祖乙又遷都至今河南溫縣東,八世孫南庚把都城遷到今天的山東曲阜,直到九世孫盤庚“渡河南,複居成湯之故居”。也就是說,盤庚遷都是從黃河以北遷往黃河以南,到達成湯建都南亳之前的居所——商丘縣北部的北亳。
說來說去,盤庚還是回到了原點,而並非遷都到安陽殷。不僅如此,《竹書紀年》中也有與《史記》不謀而合的記載,且書中將北亳稱之為殷。很顯然,史書上表明盤庚遷都不是去了現代我們所看到的殷墟,而是去了北亳之殷。原來,此殷非彼殷,是一個曆史的文字誤會,令殷墟被誤以為是都城。
然而,誰又能解釋安陽殷墟規模宏大的遺址和數量驚人的文物究竟是怎麼回事?誰能解釋為何就連商丘的遺址也不能與安陽相比呢?難道真如少數曆史學者推測的那樣,是成湯的十三世孫武乙遷到安陽小屯,才留下如此龐大的都城麼?可是,數以萬計的史料都這樣顯示,商王朝曆經五次遷都,若是由武乙遷都安陽,豈非有了六次遷都之說了?
一個曆史的謎題就這樣難倒了世人,至今仍沒有人拿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是盤庚遷都到殷。但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殷作為商王朝後半期經濟水平的代表,其宏大的規模,可以讓人深切地體會到3000多年前中土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