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又稱“外家”、“戚畹”,乃帝王的母族、妻族一脈。若是外戚安分守己,作為帝王的親戚,自能享盡榮華富貴。可惜,曆數千年中華曆史,偏偏是外戚的野心最為膨脹,甚至遠遠超過亂臣賊子,其幹政乃至篡權的現象時有發生,叫帝王之家頭痛不已。
發生外戚幹政事件,尤以漢代為甚,確切地說是東漢。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東漢外戚幹政頗多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小皇帝多,一個是尚書台的設置。
幼帝登基,難以親政,似乎是曆史的慣例。當然,也不乏康熙皇帝這樣的異類,因為他碰上了沒有強烈野心的外戚,加之自身心性早熟,且擁有治世的莫大勇氣。但東漢就不一樣了。
東漢幼帝多,根子還在秦始皇那。嬴政確立皇位繼承製之後,希望子孫統治萬世,雖然秦國未能昌盛千年,但嫡係繼承帝位的規矩卻被漢代完全吸收。因此,一旦遭逢皇帝英年早逝,其子嗣不管多麼年幼,都要繼承皇位。雖然西漢時期的帝王大多中年以後亡故,但到了東漢卻連續遭遇幾代皇帝三十餘歲駕崩的情況,其幼子繼承皇位,後宮的勢力便不可遏止地膨脹起來。
後宮女性不能直接幹政,自然是通過扶持本家的勢力來掌握政權。然而在漢代,外戚不隻是有後宮勢力可以依靠,他們還有一個突出的優勢,便是大多為有功之臣。東漢的外戚,主要有“馬、竇、鄧、梁”四大家族。東漢明帝的馬皇後,是功臣馬援的女兒;章帝的竇皇後,是功臣竇融的曾孫女;和帝的鄧皇後,是功臣鄧禹的孫女;順帝的梁皇後,是功臣梁統的後代。四大家族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封地廣大,勢力雄厚,真如豪強慢慢地蠶食東漢的江山。
皇帝年幼隻是外戚幹政的原因之一,另有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光武帝劉秀遺留的曆史問題——尚書台的設立。光武帝劉秀在南方建立政權之後,為了穩固皇權,遏製相權,雖然保留了過去的宰相“三公”之職,即司徒(丞相)、太尉、司空(禦史大夫),卻將三公的實權抽走,徒留地位和俸祿,而設置名為“台閣”的尚書台掌握實權,由自己直接指揮。
最早的尚書是相對外部朝廷的內部朝閣,由皇帝統管,相當於機要秘書的工作單位。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尚書被私下稱為“內朝”,與三公九卿的“外朝”相對應,沒有什麼實質的執政權。但是,光武帝卻將尚書機構的地位抬高至超過“外朝”的地步。雖然尚書台內的官員品階不高,但比“外朝”中人更有權力。很快,這樣的弊端就凸現出來。一旦皇帝早逝,幼帝登基,便無力掌控尚書台。自然,掌管尚書台的“重任”就落到後宮、外戚的手裏。
光武帝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做法,就這樣令東漢江山一點點落入他人手中。而外戚專權的直接後果,便是宦官權力的膨脹。因為幼帝唯有後宮宦官近侍可以依靠,長大後宦官幫助皇帝奪回皇權有功,受到土地、俸祿上的巨額封賞,勢力便迅速擴大,甚至超過外戚。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便是由此引起。
在以後的朝代當中,雖有外戚幹政現象,但與東漢相比,實在是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