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寫下了《寫在三十歲到來這一天》。今天看來,那篇文章的標題很忠實地記錄了三十歲時我所有的渴望——事業篇、愛情篇、生活篇、美容篇。
十年後,我意識到,除了描述去往渴望路上的大量碎片心得,時間已令我有能力概括這一切背後的核——到底是什麼,在十年間構建、塑造了我,並推動我去實現這些渴望。
十年,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用來形成一個人的核。
無論事業、愛情、生活、美容,都是這個核外化的若幹結果。
-物種篇-
○ 人和人全然不同,不同程度堪比非洲草原上的物種——差異那麼多那麼大,因此溝通失敗在物種之間是很正常的事。表現在各種場合的雞同鴨講和難以理喻時,想想畢竟大家物種不同,情緒就容易穩定。
○ 物種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應對環境的方式,在荒蕪的冬天裏,你到底是狩獵還是冬眠?同樣的條件,對有的物種呈現的是可能那部分,對其他物種則呈現了不可能那部分。
○ 找到同類最幸福珍貴,值得多花時間、精力。懂得使人欣慰,相似的習性使人安全。納入群體,組建家庭,都是為能找到同類。
○ 屬於獨行物種也未必就決定你會長久單身,你看自然界的獨行動物們其實都有辦法找到配偶。它們散發氣味,關鍵時刻也號叫跳舞,貴在擇日行動。
○ 青少年時期的困惑和痛苦,先是來自不知道人分物種,然後又來自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再後來是不知道如何成為想要的那一種,最後來自對其他物種的豔羨。
○ 中年時期的痛苦,來自明知屬於某個物種或陷在食物鏈的一環,卻已無力改變。
○ 人有機會自定義成為一個物種,但由於遺傳、習性和環境的強大,真正做到的人極少。想要做到,首先要有能力跳出來看見自己的遺傳和習性。人的確應該花時間研究原生家庭。
○ 其他物種的生存方式,可傳染,可習得。這就是機會。
○ 相比環境的變遷和時代的大手,努力和勤奮的力量其實小得多。但在同樣的時代條件下,努力和勤奮會獲得實力,實力永遠有效。
○ 你會驚歎其他物種的不要臉和不要命。但是,不要臉是按你的認知定義的,對那個物種而言引不起任何自我譴責和心理波動;並且,你會發現那個物種能不要命到什麼程度,這也是其能力的一部分。
○ 人當然不可貌相,想互相了解就要多溝通,溝通到最後,你和一個人的關係和彼此理解程度,自然會到達它該在的位置。
○ 這時代真像在非洲大草原,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去想誰對了,隻看誰活下來了。並且,非洲大草原的凶殘,在於不相信報應。
○ 值得參考的自然界物種是天鵝:上麵姿態優雅,下麵拚命劃水。
○ 值得向往的自然界物種是蛇鷲:具備長距離奔跑的耐力,捕食毒蛇,長相英姿勃發,在金合歡樹上交配和築巢,隨時可以翱翔。
○ 不同物種待在一個團隊或家庭當然痛苦,因為物種間的悲歡並不相通。
○ 一旦屬於了一個物種,有些事情你注定做不了,有些事情注定隻有你能做。
-習性篇-
○ 親人分為先天親人和後天親人。後天親人需要去茫茫人海中遇見,包括終身伴侶、知交好友,他們是僅次於爹媽的親人,一生中不過寥寥幾人,卻帶來最大的驚喜和機緣。
○ 先天親人的習性通過滲透的方式奠定了你作為人的基本麵,包括習慣和觀念。尤其習慣,可貴又可怕,極難建立和打破。原生家庭的利與弊,幾乎在於習性的深遠影響,到底是秉承還是重建,你是自由的,你可以選擇。
○ 越早形成好的習性,就越不需要展開痛苦的自律和堅持。“堅持”真是個痛苦的詞。
○ 選擇後天親人是接近新物種、破除舊觀念、建立好習性的重大機會,請務必珍惜選擇的權利。但你首先需要有能力自己定義什麼是新物種、舊觀念和好習性,才有依據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們。重點是自己定義。
○ 此刻,後天親人們可能也已經出發,正走在尋找他們的新物種和好習性的路上。為此,你除了打扮漂亮走出去,更要做足準備,讓他們尋找的東西在你身上存在。你要相信,你在尋找的東西也在尋找你。
○ 找到後天親人的意義,不僅在於細細打量緊緊擁抱吸取彼此日月精華,更在於從此可以共用四隻眼和兩副腦去體驗世界。就像兩隻獨行野獸相遇,喜歡依偎守望,更喜歡共同奔跑去廣闊天地協作狩獵。日月精華不隻在於人,更在於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