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全球性事務,包括伊拉克局勢、歐美關係、美俄關係和以巴衝突,東北亞地區是鮑威爾唯一有較多發揮空間的領域。其主要原因是,白宮和五角大樓的鷹派勢力對東北亞事務比較陌生,而且也沒有多大興趣。
在中美關係方麵,從布什當政之初的劇烈動蕩,到後來逐漸恢複平靜並重歸正軌,再到雙方在國際反恐、朝核危機以及武器擴散等方麵展開密切合作,這些都與鮑威爾的重視和努力密不可分。可以說,鮑威爾的最大成就,就是使中美交往平穩運轉和發展了四年。
很多人也許還記得,鮑威爾曾經在幾個場合對中美關係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自從尼克鬆總統在三十多年前首次訪華以來,目前的中美雙邊關係屬於最佳時期。這種評價也許稍嫌言過其實,但與前幾任美國總統任期內的情況相比,中美之間在這四年裏的麻煩和糾紛確實是最少。但無論如何,鮑威爾對中美關係的高度期待已在這種評價中表露無遺。如同任何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一樣,作為國務卿的鮑威爾,當然也需要在外交上品嚐到偉大的成就感。
與中美關係密切相關的朝核六方會談,是鮑威爾的另一個外交成就。在主張武力解決一切國際爭端的鷹派思維氛圍裏,鮑威爾成功地說服了布什總統,促使他同意在談判桌上而不是以極端手段對付平壤當局。隻可惜的是,鮑威爾並沒有改變布什團隊的朝鮮政策和戰略思維。
與最近若幹年來的幾位前任相比,鮑威爾的政治視野、政治曆練、性格特質和信譽威望都毫不遜色。但是,與貝克、克裏斯托夫和奧爾布萊特等人相比,他在決策圈中的地位實在是相形見絀。這是一個時代的政治悲劇,但其承受者並非是鮑威爾一人,布什政府以至於美國的外交利益也在承受。
但是,對全世界很多人來說,鮑威爾仍然是值得尊重的,他獲得的好感甚至會超過很多前任。此次在離開北京之前,鮑威爾就台灣地位問題發表的迄今為止最為明確的講話,使人們再次看到,除了堅持政治正確之外,鮑威爾依然不失政治勇氣和政治良心。在中美關係中,這也是鮑威爾留下的最符合其自身本色的政治印記。
2004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