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百年外交新課題(1 / 2)

過去百年的世界風雲,可以說是美國獨步天下的春秋史。十九世紀末美國把西班牙趕出美洲大陸後,便迅速向亞太地區擴張,直到1898年占領菲律賓,把西班牙趕出亞洲。由此開始,美國在通往全球霸主巔峰的道路上穩步攀升。

在此過程中,美國在歐洲和亞洲多次遭遇新老列強的挑戰,但它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尤其是具有深厚理論基礎的外交謀略,對挑戰者予以征服或遏製。

例如在亞洲,美國始終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威脅來自日本。為了消除威脅,美國首先利用俄日兩國在東北亞的利益爭奪,誘使它們相互牽製和消耗實力。然後借助自己主導的“五強裁軍”機製,大大削弱了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的日本海軍。最後,日本因偷襲珍珠港而招來殺身之禍,美國趁機予以毀滅性反擊,使之徹底喪失了挑戰美國的勇氣和能力。

此後幾十年,美國以實力為後盾,通過外交上運籌帷幄,編織和主導著世界政治、經濟秩序。

但是,最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美國顯露出“雙重人格”,一方麵在世界事務中繼續逞強,另一方麵卻在不斷地示弱。麵對中國紡織品、人民幣彙率、中國企業海外收購行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國在海外拓展能源以及中國軍事力量的提升,美國處處都感到有威脅。一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強國,為何表現得好像不堪一擊和缺乏自信?

美國的這種焦慮與不安,與它在過去百年裏無情對付強勁對手的情形,似乎很不相同。從最初崛起到稱霸世界,美國早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外交謀略。所謂的例外主義、單邊主義、門羅主義、命定擴張主義、進步帝國主義、威爾遜主義以及遏製戰略,這些概念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美國不同流派的外交決策者的血液之中,不僅得到傳承和實施,而且也是卓有成效。

對於中國,從尼克鬆總統開始至今,總共七任美國總統的對華政策,或多或少都受到威爾遜的自由國際主義以及遏製戰略的影響,其手段是接觸與遏製交互使用。應該承認,在中國最近幾十年的演變和發展脈絡中,中美之間的互動是清晰可見的主要線條之一。對此,美國政府官員感到很自豪。不久前,副國務卿佐利克在北京就說,中國不僅已經融入國際經濟和安全體係中,而且還在其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就是美國曆屆政府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說,美國認為它過去對中國的外交戰略是成功的。

客觀地看,美國的對華政策雖然始終搖擺不定,但在總體上確實是有成效的。然而,在目前,美國政府的言行已經表露出,它的中國戰略似乎已經迷失了方向。美國麵對中國崛起時比較急躁、缺乏自信的反應,就是最具體的表征。

在更深層次,美國上述七大外交傳統,似乎都不太適用於當今的中國。從表麵上看,有兩個概念好像有針對性。

其一是進步帝國主義的概念。無論任何國家,不用說構成威脅,隻要它“妨礙了帝國的進步”,美國都要毫不猶豫地消除之;其二是在美蘇冷戰時期實施的遏製戰略,後來已經轉用到中國身上。可是,由於前者產生於巧取豪奪的帝國主義初期階段,所以不適合當今文明時代的現實;而後者在進行了十多年的實踐之後,已經證明越來越沒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