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加坡:社會資本與和諧社會(1 / 1)

現代政治學中有“社會資本”一詞,指在一個社會當中,每個人都遵守一係列非正式的行為準則,從而使彼此能夠為各自或共同的利益進行合作。

對於“社會資本”的內涵,學者們的解釋大同小異。根據弗朗西斯·福山的闡述,誠實、信任、協調與互讓的原則和精神是最基本的內容。

通俗地說,所謂“社會資本”,實際上就是一個社會健康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本錢”。用中國當下最熱門的詞彙來說,就是“社會和諧”。社會資本越雄厚,這個社會的運轉就越順暢,越有效率。

用這個理論來觀察我們所生活的亞洲,可以發現各國或地區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根據筆者個人的認識,社會資本比較占優勢的亞洲國家有兩個,日本可算其中之一,另一個就是新加坡。

以福山提出的標準來衡量,構成社會資本的所有要素在新加坡都具備。最近上海一家雜誌的記者問我:中國正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新加坡在這方麵有什麼經驗可談?我給的答案是“共識”。

“共識”是衡量社會資本的很高標準,它意味著人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願意有秩序地相處。新加坡人普遍誠實,守規矩,重然諾,也有較好的互讓精神,所以其和諧程度明顯高於東南亞鄰國,也好於大多數亞洲國家。

在社會資本的所有要素中,筆者認為最值得強調的是誠實。在新加坡,無論是政府,還是普通民眾,其誠實度都是可靠的。雖然這裏也有貪汙和欺詐現象,但政府和民眾的普遍誠信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當然,法律健全和執法有效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最經得起考驗的原因還在於法律之外,包括執政者的以身作則。易言之,隻有誠實的政府,才能造就良民社會。

一個最新的事例是,上星期,在民意處理組慶祝成立二十一周年的場合,李顯龍總理說了一句可能並不討好但卻十分誠實的話。他說,政府非常重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並且希望開拓更多了解民意的渠道,“但政府不會隻憑民意製定政策”。

從世界大多數政治人物的角度看,這句話前半部分恰到好處,但後半部分聽起來就不很順耳。在民主意識日益強烈的現代社會,很多正確的大實話,往往會顯得“政治不正確”,容易被曲解和惡意利用。因此,很多政治人物為了迎合部分民意,往往有意或被迫開一些空頭支票,口惠而實不至。

新加坡領導人對民眾開誠布公,即使是不中聽的話也要實說,這不隻需要勇氣和自信,更需要誠實的政治品格。盡管有些話暫時不被理解或者被誤解,但從長遠來看,它使得這個社會從上到下逐漸培養出相互信任的集體性格。對資源極其匱乏的小國來說,這是一種珍貴的社會資本。

凡是社會資本比較缺乏的國家,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社會秩序乃至政治秩序都不會很好。至於暴力、吸毒、自殺、家庭破裂和偷稅等現象就更嚴重。我知道很多人都在研究新加坡社會為何能夠長期保持和諧,但似乎還沒有人從社會資本的角度著手。本文謹此拋磚引玉。

2006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