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四十歲生日時,北京大學的幾個得意門生為他寫了一首打油詩,題目是《你今年四十歲了都》,詩的每個自然段也都以這句話開頭,讀起來非常口語化,顯得溫馨、親切而幽默。
此後,修辭學家們在談到漢語的“副詞倒置”現象時,往往都喜歡把這句話作為範例,認為它不隻能加強語氣,而且還包含著相當豐富的內涵。筆者如此偏題贅言,是要說明本文的題目是沒有錯的。
本月17日,美國人口總數越過三億大關,排在中國和印度之後,名列世界第三。從簡單邏輯和人口學的角度看,這似乎表明世界三強正齊頭並進,未來三足鼎立格局正從遙遠的地平線上露出朦朧的輪廓。
1967年美國人口達到兩億時,約翰遜總統在商業部召開記者會表示慶祝。《生活》雜誌還向全美各地派出攝影記者,在準確的時間裏抓拍第二億個公民誕生的時刻。
但這一次,由於美國社會內部排斥移民和非法移民的情緒在上升,所以沒有任何興高采烈的官方慶祝活動,媒體和民間也顯得很低調。
然而,對美國的現實和長遠利益來說,跨越三億人口的界碑,畢竟是值得慶祝的。雖然世界人口的膨脹對自然資源和人類本身帶來了很多問題,但以美國國力和維持世界超強地位的目標來看,美國人口的有序增長應該是利大於弊。筆者原本以為,美國人口之所以保持增長趨勢,是因為不斷引進外國移民,特別是吸收大量拉美移民,但後來發現實際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從統計數據看,美國每年新增人口為二百七十萬,其中一百八十萬是本地新生嬰兒,其他大約九十萬為新移民。也就是說,雖然外來移民人數龐大,但主宰美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今天依然生機勃勃,白人的主導地位不可撼動。
亨廷頓教授在其著作《我們是誰》中,對美國基督教文明能否保持主導性感到憂心忡忡。現在看來,他似乎無需過於擔心。一是因為宗教的傳統價值觀,使得美國白人婦女願意生育和撫養更多嬰兒;二是在維持較高出生率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可以隨時收縮移民政策。
也許正因如此,白宮雖然沒有舉行任何慶祝活動,但布什總統還是掩飾不住心中喜悅。他在一份書麵聲明中說,人口突破三億大關的事實再次證明,“美國夢”依然是光明和充滿希望的。
的確,美國也許不能永遠保持全球超強的地位,但人口的正常替換和增加,至少使之有條件延長強大和繁榮期,減緩盛極而衰的趨勢。
與美國人丁興旺的景象相比,歐盟、俄羅斯和日本就顯得相形見絀。目前在西歐地區,嬰兒出生率很低,每名育齡婦女平均隻生一點五個孩子,低於人口正常汰換所需要的二點一。而在德國和意大利,生育率比這個平均數字還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