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3月24日),歐盟二十五國首腦在布魯塞爾舉行春季峰會。其間,一直堅定捍衛法語地位和法國文化特征的希拉克總統,再次以驚人之舉引發了一場令人深思的政治風波。
事情的緣由是,在峰會進行當中,歐洲一個商業遊說組織的負責人塞裏耶走上講台,準備就貿易保護主義問題發言。歐盟本是法語的天下,塞裏耶又是法國人,所以用法語發言是理所當然的。可是,他這次一反常態,偏偏要用英語演講。這使得文化自尊心極強的希拉克總統如坐針氈,他當即質問塞裏耶為何不使用母語。
塞裏耶回答說:“我用英語演講,因為英語是商務語言。”於是,歐盟峰會隨即出現了頗具戲劇性的一幕:七十三歲的希拉克立即憤怒地起身,帶著他的外長、財政部長、歐洲事務部長和其他官員,一起衝出會場。
希拉克在峰會上的激烈表現,引起了歐盟各國的廣泛議論,或褒之或貶之,莫衷一是。希拉克自己在事後再次強調,法國人在歐盟峰會上竟然用英語發言,他為之“感到震驚”,所以決計離開會場,不聽他囉嗦。
過去,不論在歐盟內部,還是在其他國際場合,希拉克在語言問題上都一直表現得非常在意,也非常敏感。雖然類似的事情以前也曾發生過,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國經濟,並且還猛烈衝擊著各國政治、文化、安全與傳統價值觀的時候,法國領導人如此強烈的文化自衛意識,更值得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希拉克在歐盟峰會上的反應是否有道理?首先,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因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歐盟可以說是法國文化所孕育的產物,而法語就是其母語。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近四十年時間裏,歐盟從六個成員國擴大到十二國,整個過程都是以法語為獨尊,英語幾乎沒有地位。
但是,自從芬蘭、瑞典和奧地利在1993年加入之後,法語的地位開始動搖。到了2004年5月中歐和東歐十國同時加入之後,法語的地位就開始直線下降。正所謂“房間裏人越多,講英語的人也就越多”。
法國是歐盟的創始國,在吸引新成員國方麵最為積極和賣力。可是,法國政治家們始料不及的是,歐盟越大,法語的地位卻越低,法國的影響力也越小。從這個背景來看,法國人在歐盟峰會上不講法語,希拉克感到憤怒也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問題的症結恰恰在此。從戴高樂開始,法國一代又一代領袖都高喊著要抵製美國文化和英語的“入侵”,但其背後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法國的語言和文化受到了多麼嚴重的威脅,而是因為法語在世界上的傳統地位受到了挑戰。
目前,全世界以法語為第一語言的人口為一億一千三百萬,以法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口也有六千萬。在世界各大語言中,法語人口排名隻是第十一位,但它依然是被精英社會所尊重和崇尚的主流語言,其生命力依然旺盛,其生存價值不易受到根本性的削弱。
當然,英語在世界上越來越受歡迎,在外交、商業和人際交往中,其作為lingua franca(通用語)的地位越來越穩固,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英語的通行、甚至被視為當代社會的時髦語言,隻是因為使用和交流起來方便而已。除此之外,它並不一定就能產生政治功能,也不意味著就能夠把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徹底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