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希拉克在歐盟峰會上的表現是否有道理。必須指出,法國人維護自己的語言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假若他們是以此行動來提倡和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那就更值得人們欽佩。
但是,要真正保護文化的多樣性,那就不應該選擇性地保護,更不應該有唯我獨尊的心態。歐盟有二十五個國家,共有二十種官方語言。試問:法國領導人在高喊“文化多樣性”的時候,他們是否考慮過其他十九種語言的地位?是否冷靜地思考過,在全球化浪潮中,法國的語言文化究竟能否抵擋得住“英語的入侵”?是否還能夠做到永遠保持潔身自好?
法語確實是一種優美的語言,c’est une belle langue。但再怎麼美好的語言,若是一成不變,若是拒絕吸收新時代的養分,若總是以封閉的心態去抗拒外來文明,那它隻會變得落伍。而落伍的語言就會缺乏實用性,實用性不強的語言不僅談不上優美,反而還真有可能慢慢死掉。
法國曆屆政府都特別重視在海內外推廣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甚至不惜長期投入大量資源,但至今為止,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法國經濟影響力在減弱,文化產品的吸引力降低之外,還有一個不被法國人所承認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在語言上還是過於保守、過於固執和過於防範。有時候,法國人為了追求個性特征,而刻意表現得與眾不同。
在信息和網絡領域,這樣的例子最為明顯。hardware(硬件)和software(軟件)早已在全球通用,但法國卻拒絕接受,並且通過官方語言機構生造出一個名詞,叫做materiel logiciel。
同樣,對email這個已經沒有國界的新詞彙,法國政府也是拒絕引進,以courriel這個詞取而代之。殊不知,雖然在形式上保持了法語的特征,但隻要跨出法國的國界,courriel就必須向email低頭。
在當今世界,文化上很多有形和無形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在消失之中。英語通行全球,已經超越了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狹隘層次。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法國和歐盟的前途與能否掌握和使用英語息息相關。歸根結底,英語無非隻是一個工具而已。就如同英國人喝波爾多葡萄酒、美國人使用巴黎香水一樣,為我所用便好,管它來自何處。
再換一個角度。其實,英語的廣泛流行,對其本身也並非一定就是好事。未來的某一天,當世界上所有人都聲稱自己能說英語的時候,當他們口中的英語變成一種不倫不類的混雜式語音符號的時候,那究竟是福是禍?到了那個時候,希拉克總統也許會萬分慶幸地說:你聽!法語還是那麼美妙,那麼純潔,那麼高貴,那麼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200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