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至今已出版了兩本著作,一是《源自父親的夢想》,二是《希望的勇氣》,不僅文采斐然,真摯感人,而且其思想的智慧也令人欽佩。坦白地說,在讀了這兩本書之後,我才理解為什麼奧巴馬在美國選民中有如此大的魔力。
去年11月4日,奧巴馬成功當選總統之後,在芝加哥格蘭特公園發表了感人的勝選演說。美國以外的“外人”在地理和情感上距之十萬八千裏,但竟然也不自覺地受到了感染。再就是1月20日的就職演說,雖然其感染力與很多人的預期有差距,但電視畫麵上那一個又一個激動的麵部表情,無疑真實地反射了奧巴馬的政治光彩。
當前正值美國百年不遇的經濟困難期,民眾對未來依然缺乏信心和穩定感,而奧巴馬的領導能力也遠遠沒有得到錘煉和證明。隻是因為出現了一個新麵孔,美國民眾竟然可以暫時忘卻冷酷的現實,甚至從政治偶像的光環下獲得了慰藉和滿足。美國的民主製度可以創造出黑人入主白宮的偉大奇跡,但卻不能幫助人民懷著信心去擺脫經濟困境,結果使他們隻能把希望寄予救世主的身上。
從奧巴馬的兩本著作及其參選以來的言行看,林肯、羅斯福和肯尼迪三位前總統都是他崇拜和模仿的對象。但就當前所處的現實而言,能夠給奧巴馬提供更多啟示的,其實隻有羅斯福一人。
奧巴馬與林肯的共同之處,在於兩人曾經都做過律師,都來自伊利諾伊州;他和肯尼迪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民主黨人,當選總統時的年齡相仿,而且對美國政治實現了文化突破。作為羅馬天主教信徒,肯尼迪的當選總統,打破了盎格魯—薩克遜新教教徒壟斷白宮的曆史;而奧巴馬的到來更具革命性,白人獨占白宮的曆史因此被中斷。
但是,從施政環境和施政目標來看,奧巴馬和羅斯福的共同之處顯然要更多。兩人都來自民主黨,都在危難時刻上台,所麵對的經濟現狀、所懷抱的遠大抱負以及所背負的民眾期待,都完全一樣。這種廣泛的可比性,為我們觀察和評價奧巴馬提供了曆史的參照。
羅斯福於1933年從胡佛總統手中接過政權,當時百業蕭條,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甚至超過現在。當時,美國工業產值下降一半,八萬五千家大小企業倒閉,農民被迫離開耕地,欣欣向榮的城鎮變成鬼蜮,百萬富翁變得身無分文。當時的就業狀況要比現在更嚴重,失業人數多達一千二百萬,占全部勞動力的百分之四十。由於沒有社會保障,大量赤貧人口無家可歸,隻能在公園和其他場所露宿,社會內部暗流洶湧。
如同當年的情形,奧巴馬上任之前的民情也是怨聲四起,布什總統的民意支持度跌入穀底,與當年的胡佛總統並無二致。奧巴馬深具個人魅力,以“改變者”的形象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並在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得勝利。
再翻開曆史,羅斯福當年同樣是魅力無窮,雖然腰部以下癱瘓而行動不便,但卻以“改變者”的形象和樂觀開朗的性格,博得了人民的愛戴,最後也是以很大優勢將政治對手挫敗。
可以說,除了膚色、家庭背景和年齡的差異之外,奧巴馬和羅斯福在其他方麵似乎如出一轍。這就難怪美國民眾對奧巴馬懷有超高的期待,指望他為美國開創出另一個自信、繁榮的“羅斯福時代”。
從個人的政治素質來看,奧巴馬具備開天辟地的智慧和天分,這是筆者從他的兩本著作中得到的印象。所以,不隻是美國選民熱情擁抱他,其他國家也是寄予厚望。
但是,把奧巴馬就職演說後的市場反應和羅斯福時期相比較,人們難免會感到一點失望。1月20日奧巴馬在發表就職演說之後,華爾街偏偏作出了冷淡的反應。股市不升反跌,商界信心並未提振,與民眾的興奮之情形成了強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