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分歧(3 / 3)

謝一昨晚跌下去的小橋快要被大水漫過了,道路最淺的地方已經有薄薄的水跡,小橋一尺來高的水泥護欄黑黢黢地越發突兀起來。三兩個人慢悠悠地在小橋上站著,他們要麼披著塑料布,要麼披著蓑衣。塑料布原來是透明的,經過許多時日的磨洗已經變為白糊糊的,蓑衣的棕櫚明顯有些年頭了,泛出一股久遠的味道來,遠遠看去像是巨大的白菜和衣不卸甲隨時準備戰鬥的古代武士。

等謝一走近了才發現白菜和武士居然是李群傑三兄弟,他們在罾魚。抓魚有很多種方法,最笨的辦法是把一段水攔下來抽幹,那些無路可逃的魚鱉蝦蟹不管是男男女女還是子子孫孫抑或枝枝丫丫自然都會被一掃而光,鄉下把這種抓魚方法叫做逮絕戶魚。逮絕戶魚隻有水少才行,像現在這樣大的水是絕對不可能的。當然,不把水抽幹也行,那就是摸魚。水是魚的天下,就像天空是鳥的天下一樣——要不怎麼會有成語說如魚得水呢?因而要想赤手空拳在水裏逮住魚還是不容易的,那怎麼辦呢?好辦,把水弄混就是了。水是魚的天下不錯,可那是清水才行,如果水十分渾濁,魚也會寸步難行的,就像大霧天鳥兒同樣驚慌失措,這時候再摸魚就能唾手可得——這同樣有個成語說明這一情況,就叫渾水摸魚。如果不想摸還可以用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用魚罩罩魚。魚罩是用手指粗細的竹子或者樹枝編成的喇叭一樣形狀,然後倒扣過來,讓大口朝下,小口朝上,發現哪裏有魚就猛然罩過去,再把胳臂從小口伸過去摸。罩魚必須要下到水裏才行,又因為魚罩的縫隙比較大,所以隻能逮比較大的魚。罩魚對李群傑三兄弟來說顯然是不合適的。那就隻能采取另外一種方法了,就是抬魚。抬魚和逮絕戶魚差不多,都是水小才行,隻不過抬魚不需要把水抽幹,隻需把床單一樣的漁網兩邊各裝上一根竹竿或者木棍,兩個人撐開一路快速地往前趕過去就是了。抬魚的優點是不需要很大的網,隨時都能下網,缺點卻也顯而易見,就是人在和魚賽跑,自然會落下風,魚獲當然就會寥寥無幾。這種法子自然也不適合李群傑三兄弟。再有就是下粘網。粘網的網眼有大有小,不過都隻有一尺來寬,一邊有浮漂,另一邊有鉛墜,下到水裏就會自然地豎在水麵上,往來的魚兒猝不及防一下就頂到網眼裏去了,發現中了埋伏再掙紮就悔之晚矣。粘網一般都下到深水裏,那就需要有船才行。李群傑家沒有船,下粘網顯然是不行的。撒網呢?這是最常見的漁網,無論在岸上還是在船上都可以。撒網分為兩部分,一是網麵,一是網綱。網麵是漏鬥狀的,下麵是長短和粗細都像手指那樣的鉛墜,便於撒網快速沉到水裏,上麵則係上一根筷子粗細的繩子當做網綱。撒網的時候把網綱在手脖子上係好,防止網撒出去的時候脫手,再把網一節節的拾好,然後扭轉腰身,猛地轉回身,同時把手裏的網往水麵上一撒,原本還合在一起的網頓時像中了魔法一樣呼呼地飛著,迅速地打開一個圓圓的大口,忽地落進水裏,把來不及逃跑的魚呀蝦呀蟹呀蛤蜊呀老鱉呀盡收網裏。如果到了冬天河水很淺,那就改為扒魚。把兩根鋼筋或者擀麵杖一般粗細的樹枝完成U型做梁,空出來的那一麵就用一根細鋼筋把兩端連接起來做底,再把網穿在其中一根梁和底上,然後把一根長長的竹竿大的那一頭頭固定住兩根分開成銳角的梁上,魚扒子就做好了。扒魚的時候隻要把魚扒子扔進水裏,把竹竿架在肩膀上快速地拉回岸上就行了。如果水很大,就吊網罾魚。把一片網片的四個角用兩根粗一些的樹枝做梁十字交叉吊起來,再在梁的中心點連上一根又粗又長的大梁,大梁連接中心點的地方用一根穿過岸邊大樹的繩子拴起來,另一頭就固定在岸邊,把網裏放上誘餌,沉入水裏,過一陣估摸著有魚來了,猛地拉起繩子就可以了。如果在流速很快的河道裏,那就更方便了,找一眼橋洞把網放下去就好了,因為橋洞是水流的必經之地,自然也是魚鱉蝦蟹的必經之地,在這裏下網再合適不過了,可以守株待兔地一網打盡嘛。抬網、魚罩、撒網、扒魚、吊網——捉魚的方法不一樣,逮到的魚就不一樣。罩魚逮到的魚一般來說都比較大,抬網什麼都可能抬到,但多數時候都會一無所獲,水裏有什麼撒網都能撒上來,扒魚通常隻能扒一些碎魚小蝦,吊網一般能吊一些半大不大的魚。所有這些捉魚的方法隻有用吊網罾魚最對李群傑兄弟的路,現在水又那麼大,自然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放過去的。事實上,頭天晚上雨開始下起來的時候李群傑就開始盤算上了,立刻讓二弟李坤書、三弟李鐵錘把吊網找出來做好準備,地方他也選好了,就是這座小橋。其實地方沒什麼好選的,多年來他們兄弟從沒放掉過任何一次罾魚的機會,自然都是在這裏,所以天麻麻亮的時候三兄弟就爭先恐後地來了。

看到謝一,李群傑趕緊打招呼,離著老遠就叫嚷道,謝書記,小心點啊。

謝一沒見過罾魚,好奇道,幹啥哩?

李群傑道,罾魚哩。

罾魚?謝一更驚奇了,不覺步子邁得就大起來,路上薄薄的水被她踩出一個個碗大的水花來。謝一昨晚來的時候穿的是涼鞋,後來不知什麼時候不見了,田明就給她找了雙膠鞋穿上了。膠鞋的腰子並不深,隻到腳踝骨上麵一搾,踏踏泥、趟趟淺水絕對沒什麼問題的,可要大踏步的走,那就不行了,濺起的水花會一而再再而三不折不扣不偏不倚地崩進腿上和膠鞋裏,時間一久膠鞋就擋不了泥水變成水鞋了。

李群傑看得揪心,就提醒說,謝書記,慢著點啊。

謝一微笑著點點頭,依然我行我素,直到走近了才不得不慢下來,因為她發現濺起的水花不但崩了自己的腿和膠鞋,還崩到了李群傑三兄弟。

李群傑熱情地迎上來,把魚簍遞到謝一跟前說,謝書記,你拿回去喝魚湯吧。當地吃魚的方法通常是熬魚湯,久而久之就把吃魚統統說成了熬魚湯。

謝一往魚簍裏看了看,魚有大有小,不過並沒有多少,就說,辛苦了。

鄉下人幹活兒幹慣了,誰都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兒,並沒覺得有什麼辛苦,就算辛苦也都是為自己幹的,沒什麼可抱怨的,更沒有誰向誰道辛苦。聽謝書記向他道辛苦,李群傑心裏頓時暖烘烘的,一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隻好訕訕地笑著,再次讓道,謝書記,拿著吧,別嫌少,這才開始,到晌午頭兒,肯定還會多,我再給你送去。

謝一這才明白李群傑誤會自己了,忙說,不不不,還是你們留著好好改善改善生活吧。

謝書記,你要不收……李群傑很難過,再也說不下去了。

李大哥,你不知道,我不愛吃魚的。謝一說的是實話,她真的不怎麼喜歡吃魚,加上她對自己和村幹部有過嚴格的規定,不許占老百姓一分錢的便宜,盡管知道李群傑是真誠的,還是堅決拒絕了。

謝書記……李群傑的眼圈紅了。

謝一明白如果不讓李群傑對她付出點什麼,他會一直難過下去的,而如果讓他對自己付出點什麼的話又與自己的規定相矛盾,這可怎麼辦呢?謝一看著李群傑雙手擎到自己麵前的魚簍,突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竹子編織的魚簍有些發紅,顯然有些年頭了,這都沒什麼,讓謝一眼睛一亮的是這個魚簍的造型很別致,上寬下窄又扁扁的,加上中間一個比拳頭稍大的口兒,使整個外觀看起來像一個戴了維族小花帽的金元寶。謝一不知道,其實在當地所有的魚簍都是這種造型。這種造型有個優點,就是既方便係在腰間,又不耽誤打魚。

李群傑已經注意到了謝一的神情,有些莫名其妙,不禁呆呆地看著她。

謝一說,你打完魚,這個能給我看看嗎?

能啊,能啊!咋不能哩?謝書記,你現在就能拿去哩!給!謝書記,你拿去吧!李群傑意見謝一這麼稀罕他的魚簍,頓時受寵若驚話也說得語無倫次起來。

不不不,我不急,等你打完魚也不遲。謝一連忙說。

你拿著吧,拿著吧,謝書記,拿著吧!李群傑歡喜不已地推讓著。

我就想看看這個,看完就會還給你的。謝一怕他誤會,趕緊挑明說。

好好好,好好好,拿著就好!李群傑忙不迭地說,好像萬一遲緩了生怕謝一就要變卦似的。

現在不行,你們還在用!等你們不用的時候給我看看就好了。謝一說著拔頭要走。

好好好,謝書記,你別走啊,我現在就給你騰出來!李群傑急得團團亂轉,把四周看了一圈,除了渾濁的河水並沒什麼可用的,忽然看到李坤書,忙推了他一把,大聲道,老二,快把雨布解下來!

李坤書看了看他,一臉的茫然。

李群傑看著越走越遠的謝一,急得大叫道,老三,快把老二的雨布解下來。

老三李鐵錘正撐著吊網,聽大哥急切的叫嚷,忙走道李坤書跟前,不由分說動起手來。

李坤書卻怎麼也不讓,死死地護著。

老二,聽話!李群傑厲聲喝道。

李坤書這才不情願地不動了。在李鐵錘開始解李坤書身上塑料布的當兒,李群傑猛然發現他自己身上也披著同樣的塑料布!不解自己的,卻要解別人的,怪不得李坤書不情不願呢!真是急昏頭了!李群傑暗罵自己一聲,狠狠地扇了自己一個耳巴子,恨道,算了!就把自己身上的塑料布解了下來,再兩手抻開,對李坤書說,老二,叫魚倒這兒!

李坤書抓起魚簍掀了個底朝天,對著李群傑抻開的塑料布,呼啦一下倒了個精光。

快,給謝書記送去!李群傑看著李坤書,對著遠去的謝一一歪頭。

李坤書立刻飛一般地朝謝一跑過去。啪啪啪,啪啪啪,隨著響聲,他的腳下一個接一個盆大的水花白花花地次第怒放起來。

謝一聽到響聲,剛要扭頭,李坤書已經追過來了,濺起的水花把她的衣服都弄打濕了。

李坤書把魚簍往謝一懷裏一塞,拔頭像來時一樣大踏步地轉了回去。

謝一看看手裏的魚簍,再看看遠去的李坤書和李群傑三兄弟,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她忽然決定找何秀蘭去,把這個魚簍給她看看,說不定就能把柳編的難題解決掉哩。想到這兒,謝一立刻轉了回去。

謝書記,你咋回來了?李群傑正盯著李鐵錘吊網,冷不丁地一抬頭看到謝一吃了一驚。

哦,我想把這個給何師傅看看。謝一把魚簍在他麵前晃了晃,謝謝你啊,李大哥。

嘿嘿嘿,不就一個破魚簍嘛,謝啥哩,不謝,不謝。李群傑高興得臉都紅了。

謝一馬不停蹄一直往何秀蘭家去了。

何秀蘭從謝一手裏接過魚簍看了看,馬上說,我知道該咋弄了。

可以解決咱們的問題嗎?謝一還是不放心。

沒問題。其實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了,隻是原來沒想到這點。何秀蘭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那好,你趕快教給大家!現在是農閑,又是雨天,大家都閑著沒事幹,正好組織生產哩!謝一說著拔頭就走。

過不了一會兒,村廣播就響了起來,全體村民請注意,請立刻到村委會集合,集中學習最新柳編技術,由何秀蘭師傅教給大家。等大家學會以後,立即組織生產!這是咱們村辦公司第一筆訂單,請大家務必認真對待!

聽到廣播,整個王菜園熱鬧起來,那些閑在家裏的村民馬上從家裏走出來,朝村委會集中過來了。所有人心裏都清楚,這次和上次不一樣,上次是替何秀蘭打工,現在卻是給自己打工,這個公司的成立讓大家既是工人,也是老板哩!因而,積極性空前高漲,就連養老院裏那些年邁體弱的老人也十分踴躍地報名來了。

第一筆訂單如期順利完成,大家如期都拿到了自己應得的報酬,那天恰好是謝一來王菜園報到的日子。一年前,王菜園的道路還是坑坑窪窪的泥水路,一年後同樣的道路則變成了寬展硬實的水泥路;一年前王菜園的夜晚還漆黑一片,一年後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夜晚卻亮起了白晃晃的電燈;一年前王菜園除了三個自然村就是一所小學,一年後七彩陽光股份有限公司就橫空出世了;一年前那些留守老人還無依無靠,一年後養老院就成了他們的家;一年前劉趙氏還住著十幾年前的趴趴屋,一年後卻住進了亮堂堂的大瓦房;一年前李群傑三兄弟還在為明天怎麼過苦兮兮的,一年後就已經衣食無憂了;一年前老書記彭青鋒病病殃殃的還在為每一分藥費發愁,一年後已經能夠身體力行地做些事情了……

如果說那些都是摸得著、看得見的話,還有許多根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所事事的人少了,助人為樂的人多了;幸災樂禍的人少了,急他人之所急的人多了;各顧各的人少了,互相幫助的人多了;大事小情隻想自己的人少了,凡事為別人著想的多了……

一年,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天,王菜園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啊!說是天翻地覆有些誇張,要說是煥然一新一點也不過分,就連空氣裏都充滿了喜悅的氣氛……

為什麼會這樣呢?俗話說順藤摸瓜,隻要把這一年林林總總的變化梳理一遍就會發現每一樣的變化都會指向一個人——謝一謝書記!對了,就是謝書記來了王菜園才變了,謝書記來了王菜園才有希望了,謝書記來了王菜園才更有奔頭了!

謝書記,你是我們的好書記!

謝書記,你是共產黨的好幹部!

謝書記,你是王菜園人的保護神!

謝書記,我們敬愛您!

謝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