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調走(2 / 3)

這是村裏人第一次見到被模具憋出來的工藝品,很是稀奇,嘖嘖了好半天。到底是鄉下人,心眼還是軟了些,看著本來應該溜光圓滑的葫蘆生生被擠成這樣,有些不忍心了,感慨道,雖說成材了,可實在太憋屈了啊。也有人反對說,就得這樣!老話不是說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嗎?要不是受這憋屈,早就成了下酒菜,這會兒誰看得到它啊?何況還被恁多人讚歎?這人說的確實不錯。梨形的葫蘆以前隻有兩個作用,一是吃菜,二是做挖水挖麵的瓢,這時候的瓢挖水叫水瓢,挖麵叫麵瓢。這些年,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水瓢麵瓢徹底淪落到英雄無用武之地了。梨形葫蘆的唯一作用就是吃菜了。現在被加工成工藝品就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語了,從英雄無用武之地一躍成為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香餑餑。至於本身體型就很藝術化的壓腰葫蘆,更是一枝獨秀,豔壓群芳。

謝一一一看完,見村民們把葫蘆種得非常好,梨形葫蘆不但十分飽滿,而且個頭也大,加了模具的犄角旮旯眉毛胡子邊邊角角都長得足邊足角的,十分滿意。

那時候,謝一在省城請來的各個藝術門類的老師早已一批批地把村民們培訓出來了,大家都早就翹首以盼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就差冬天的到來了。

因為是要做工藝品,是不同於做菜的,秋天采摘的時候不但要小心翼翼而且還要帶上把兒,不但帶把兒還要帶得完完整整的,不但帶得完完整整的還要原汁原味的。那時候剛采摘下來的葫蘆的外殼已經十分堅硬,外麵表皮不但隻有薄薄的一層而且還十分柔脆,趁著還水漉漉地新鮮著的時候,找出鐮刀把外麵的表皮輕輕一刮,一溜溜淡綠色的就被刮下來了。脫了皮的葫蘆馬上露出金黃的本色,但還舍不得完全褪掉過去的淡綠,這時候就要拿到太陽底下晾曬。一是讓舊有的淡綠完全褪掉,一是讓葫蘆完全幹燥起來,既方便拿取,也容易保存,唯一的麻煩就是幹透的葫蘆把兒因為是整個工藝品裏最纖細脆弱的部分,又在最容易招災惹禍的頂部,所以必須加著百分的小心,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的。別看就一個小小的葫蘆把兒,可不能小看它,就像皇冠上如果沒有了明珠就會不值一提,鮮花上沒有了露珠就會了無生氣,美酒如果沒有歲月的沉澱就不夠醇厚一樣,沒有了把兒的葫蘆還能叫葫蘆嗎?

冬天一到,那些已經晾曬了多日的葫蘆早已幹透了,已經準備好多時的人們馬上向葫蘆隻撲過去。可是,真的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繪畫還好,不行了就塗抹掉重新再來,雕刻的和烙畫的就沒那麼簡單了,一刀下錯接下來就要花好多刀來彌補,如果兩刀三道下錯,這個葫蘆的檔次就會下降很多,那就不值多少錢了。如果做得好,簡直令人歎為觀眾。你看吧,那金童玉女、奔月仙子、散花天女、彌勒佛、赤腳大仙、南極仙翁、過海八仙……一個個都造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出神入化,因為是第一次見到葫蘆做出來的工藝品,因而和其他的材質比起來真是出其不意新穎別致獨領風騷!

這些工藝品因為是第一批,誰也不知道會有多大市場,葫蘆種植的本來就不多,加工的時候又壞掉一批,等到成品就沒有多少了。既然數量不多就拿到縣城試試吧,沒想到很快就銷售一空了。村民嚐到甜頭,來年種植得更多了,自然也獲得更多更大的豐收和利潤。

這下不得了了,周圍的村子也跟著種起葫蘆來了,可惜他們沒有技術,無法加工。別小看加工,加工和不加工的葫蘆價錢差遠了,簡直天壤之別。認識到加工的重要性,外村人強烈要求傳授技術,但王菜園人哪裏肯呢?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也說同行是冤家,把外村人教會來跟自己爭生意不是傻是什麼?所以,王菜園人說什麼也不會答應的。

這事很快就被謝一知道了——事實上她不想知道都不行,外村人已經找到她的門上了。

謝一聽完,耐心地說,柳編你們做了還行,但葫蘆如果你們也做,就不行了。

外村人以為謝一像王菜園其他村民一樣不肯傳授技術,但也理解,畢竟項目是王菜園人辛辛苦苦披荊斬棘破釜沉舟做出來的,換做是誰肯輕易許給別人呢?現在隻能求他們在發展的路上捎帶上自己。

謝一好像看穿了他們的心思,解釋說,如果大家都一窩蜂地跟風搞,就會像多年前的蔬菜、水果、藥材一樣。那時候為啥突然不值錢了,就是因為太多了。常言物以稀為貴嘛。

那咋辦哩?謝書記,我們也想致富的啊!外村人心焦氣躁地問。

如果聽我的,就好辦。王菜園搞柳編、葫蘆,李村可以做木雕,周村可以做泥塑,胡村可以做葉畫、麥秸畫……這樣各村之間既不會形成競爭又各具特色,多好啊。如果我們附近幾個村連成片,就可以搞一個鄉土藝術旅遊。而且,現在最時興的就是旅遊,各地都在根據各地自己的情況搞山水遊、文化遊、采摘遊、鮮花遊,我們就搞一個與眾不同的藝術遊,到那時候我們何愁不富、何愁不穩呢?

一番話說得大家茅塞頓開心服口服交口稱讚謝書記,不護短不藏私又聰明又精明,真是一個難得的好書記啊!

後來,高朗鄉按照謝一的設想做了嚴格的規劃因地製宜發展各個村莊的特色的產業,果真像謝一預料的那樣連村成片,逐漸把藝術品和藝術遊發展壯大起來,不但成了當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搖錢樹,也成了遠近聞名的一處風景區。

既然在家門口就能發家致富,誰還願意千裏迢迢風塵仆仆辛辛苦苦地起外地打工什麼的呢?於是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和做小買賣的人們也都回到家鄉,過起了家家團聚其樂融融的日子。當然,這是後話了。

俗話說,人生三件事,蓋房,娶妻,生兒子。村民們富起來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蓋房子。瓦房扒了蓋平房、平房扒了蓋樓房,因而,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那段時間剛剛修建的村道上一天到晚跑來跑去的都是送磚運沙等建材的車輛,來來往往都是做建築的工人。可是,因為需求量太大了,很多時候雖然價錢貴得離譜,可還是供不應求,人們不得不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托人幫忙。

有一天,謝一從高高的河堤經過的時候,望著遠處村道上來往穿梭的車輛,再回頭看著靜靜流過的河水,兩者一忙一閑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發奇想,為什麼不可以在河道裏做點什麼呢?她回到村委會把自己的想法一說,反而把大家都搞糊塗了,河道除了養魚還能幹什麼呢?可是,河道既是用來供水澆地更是用來泄洪的,怎麼可以隨隨便便養魚呢?

謝一說,我想在河岸邊建一座碼頭,大家看行嗎?

碼頭?一眾幹部一時沒聽明白。

哦,就是運東西的地方,就像車站。謝一說。

大家互相看了看,再一起看著謝一說,謝書記,這條河是自然形成的,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可一直都是這樣的,從來也沒有人想過建碼頭啥的啊!

這沒什麼呀,咱們王菜園村也從來沒做過柳編、葫蘆啊,現在不照樣做得好好的?謝一說。

這麼說,謝書記有計劃了?大家不再反對,隻是一時不知道該怎麼把碼頭建起來。

我考察過了,咱們背後這條河叫渦河,是汾河的分支,汾河是淮河的分支,而淮河向北連通黃河向南連通長江向東流入東海,水道十分豐富而闊達,對航運十分有利。也就是說,從我們這裏向北可以到黃河能到的任何地方,向南可以到長江能到任何的地方,向東還可以進入大海。大家想想,如果我們修建了碼頭,就打通了這些地方,會給這些地方帶來多大的便利啊!還有,航運是十分便宜的,又會給大家節約多少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