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誰是理想的求詢者(1 / 2)

討論至此,現在又有了新的問題:來到谘詢師麵前的人,就是你適合幫助的求詢者嗎?你是否對任何求詢者都準備滿腔熱忱地去幫助?

滿腔熱忱的態度固然不錯。心理谘詢是一種助人行為,應該盡可能地為求詢者提供幫助。但是,心理谘詢師不能期望自己,一定能成功地幫助所有求詢者。認為每個遇到麻煩的人都會尋求幫助,這自然是幼稚的。認為每個人都能夠被成功地幫助,同樣也是幼稚的。心理谘詢的效果,不是谘詢師一廂情願的事。求詢者自身的因素,對於心理谘詢的效果至關重要。總之,不是所有的求詢者都適合接受心理谘詢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比較理想的心理求詢者呢?

首先是有正常的悟性。

心理谘詢的效果首先取決於求詢者的領悟程度。因此,求詢者要有足夠的智力水平,一般要在正常範圍。因為在心理谘詢中,他們要能夠比較順利地敘述自己的問題,要能夠理解谘詢師的意思,從而較好地領悟。如果對谘詢師的話不知所雲,谘詢將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無效的。一般說來,智力水平越高,文化層次越高,越適合接受心理谘詢。當然,對於文化層次較低的求詢者,就需要谘詢師的深入淺出,更需要功夫了。

其次是在適宜的年齡。

從心理谘詢實踐看,一般情況是,青年比其他年齡的人更適合接受心理谘詢。這是因為,一方麵青年與少年兒童相比,有更好的發展水平和心理成熟,認知能力,表達能力,領悟能力,都較好;另一方麵青年與中老年相比,還沒有形成牢固的心理和行為方式,可塑性更大,容易接受新的影響,他們受到消極影響的時間較短,早期經驗的間隔也較短,比較容易挖掘出來重新領悟。對於其他年齡的人,心理谘詢中就更要講究特別措施了。

第三是有恰當的問題。

心理谘詢不是“包治百病”的。不是任何與心理有關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心理谘詢得到有效的解決。有些問題甚至是心理谘詢無能為力的。一般說來,正常人的心理發展與社會適應等問題,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以及某些輕微的心理異常,是適合通過心理谘詢來解決的。而一些嚴重的心理異常和心理疾病,比如神經症病人,就不單是心理谘詢的問題了。當然,一些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可以借助心理谘詢作為一種輔助治療,但是在症狀的發作期顯然是不行的。由於求詢者及其親屬不清楚這一點,常常有一些已經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或者存在精神疾病症狀的患者,前來求詢。另外,由於我國目前人們對心理谘詢不夠了解,有些求詢者的問題雖然需要求助,但與心理谘詢無關,而是屬於醫療谘詢、法律谘詢、就業谘詢,等等。遇到這種情況,必須慎重地介紹去求詢有關方麵的有關人員。這也是一種負責。

第四是有健全的人格。

有健全人格的求詢者,才適合通過心理谘詢獲得幫助。已經有了某種人格障礙,如果不太嚴重,也可以通過心理谘詢得到調適的。但是,嚴重的人格障礙患者,是不適合作心理谘詢的。因為嚴重的人格障礙不僅會阻礙谘詢關係的建立,也會影響谘詢的順利進行,自然難以保證谘詢效果。事實上,有些人格障礙的患者自身也沒有心理谘詢的意願。比如,我常常接待一些家長的來訪,為子女身上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而痛苦,但是已經成人的子女自身沒有痛苦的感覺,也沒有求詢的意願。有些人格障礙患者雖然有求詢的意願,但因其曠日持久,很難奏效,許多案例說明這一點。所以,大凡嚴重的人格障礙,需要接受深入持久的心理治療。

第五是有正確的動機。

不想自救的人,是誰也救不了的。心理谘詢一定是在求詢者主動求助的時候,才是可能的。因為是否有正確的求詢動機,是直接影響心理谘詢效果的。心理谘詢實踐一再證明,求詢動機強烈的,往往效果較好。這是因為,心理谘詢的本質是助人自助。求詢者強烈的求詢動機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救助的動力。求詢的動機越是強烈,就越是容易達成雙方的密切配合,就越是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沒有求詢的動機,就說明他沒有改變自己的願望,心理谘詢也就幾乎是無效的。所以,對於沒有或缺乏求詢動機的人,心理谘詢師不宜盲目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