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谘詢師的角色心理(1 / 3)

從事不同的職業,就扮演著不同的職業角色,就需要具備不同的職業角色心理。不同的職業,對從業人員職業角色心理特征有不同的要求。心理谘詢業在這一點上就更為明顯。因此,除了上述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外,心理谘詢師還需要具備相應的職業角色心理特征。心理谘詢師的職業角色心理特征,就是在谘詢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直接影響谘詢進程的心理品質要素,是谘詢師在谘詢關係中表露出來的職業心理素養。

谘詢師的職業角色心理特征,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一、真誠

真誠是谘詢師的第一角色心理要素。真誠,就是真實誠懇,不虛假,不做作。平常生活中不是都要為人真誠嗎?為什麼對谘詢師還要單獨提出這樣的要求?

假如你一旦進入谘詢工作狀態就想到,我是心理谘詢師,我要怎樣怎樣。這就難免有點做作了。有些谘詢師為了表明自己知識淵博,或掩飾自己在某方麵知識與技能的欠缺,可能會不懂裝懂。一旦被識破,馬上就會失去求詢者的信賴。而且,不懂裝懂還會誤導求詢者,帶來不良的後果。有些初學者很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要求自己在求詢者麵前是權威和完美的。然而,由於注意力過多地在自己的形象上,就會過分自我表現甚至裝腔作勢。這一切,都會讓求詢者覺得你不夠真誠,拉大了與求詢者之間的距離,給溝通增加了困難。其實,求詢者更願意接受真實的谘詢師。我常常遇到求詢者說,看了您的著作和文章,見麵之前我想了好多,想象您該是怎樣的一副專家的架子,沒想到您這麼好接近,好溝通。是的,心理谘詢師本來就應該這樣,在求詢者麵前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半點的故作姿態。

這,就是心理谘詢師的真誠。

對谘詢師而言,真誠指的是谘詢過程中,谘詢師不戴專業麵具,不要像演戲一樣,不要把自己藏在專業角色的後麵,而以真實的“自我”出現在求詢者麵前,以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的角色來投入工作,對求詢者真摯誠懇,坦誠相待,既不刻意掩飾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也不以種種自我防衛方法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麵子,以透明開放真心誠意的心態,來取得求詢者的信任。

在心理谘詢中,谘詢師的這種真誠本身就是一種榜樣和示範。隻有以誠待人,人才能以誠待我。有了谘詢師的真誠,才能使求詢者感到你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交心的,而不至於掩飾、隱藏和回避。求詢者由此受到鼓勵,以真實的麵目與谘詢師交流,坦露自己的內心,從而看清自己的問題,達到理想的效果。

這樣說來,似乎真誠是輕而易舉的了。實際上,又沒那麼簡單。

首先,真誠不等於說實話。真誠與說實話之間有聯係,但不能劃等號。有些初學者以為真誠就是有什麼說什麼,想到什麼說什麼。其實這是一種教條的理解。對谘詢師來說,真誠應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對求詢者負責,有助於求詢者的成長。因而,谘詢師的真誠並不是什麼都可以隨意地說出來的,不能聽任自己的衝動,而是你所說的應該是真實的。而且,真誠不僅僅表現在語言中。谘詢師的非語言行為,更是表達真誠的最好方式。因此,那些有害於求詢者或有損於谘詢關係的話,是不該隨便說的。比如,不能說:你這個人真是蠻不講理!你的行為怎麼這麼令人厭惡!你的這種性格,難怪大家都不喜歡你!盡管這些很可能是事實,是谘詢師當時的真實感受,但從有利於谘詢的角度看,就要用另一種表達方式。比如以上三句可改為:我覺得你剛才的一番話的道理不是很充分,有點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是不是這樣?你的這種行為人們或許會接受不了,因此有可能引起別人的不好評價,你說呢?你的有些言行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誤解,引起矛盾,不知道我的這種感覺對不對?這樣的敘述,既真誠地表達了谘詢師的感覺,又容易為求詢者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後者的描述比前者更準確,更符合理性的判斷,避免了給人貼標簽和過分概括化和絕對化。

當然,有時也可能需要某些比較激烈的語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敲個警鍾,刺激求詢者猛醒,所謂“當頭棒喝”。但一般不宜多用。即使用,也應建立在良好的谘詢關係基礎上,而且充滿誠意。

其次,真誠不是自我的發泄。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年輕的女谘詢師正處於失戀之中。在谘詢過程中,求詢者的敘述勾起了她傷心的往事。於是她花了半小時,滔滔不絕地非常激動地向求詢者敘述了她的失戀經過及其痛苦。雖然,谘詢師需要恰當的自我披露,坦露自己的問題,但目的是為了求詢者,為了谘詢的效果。因此,谘詢師在坦露自我的時候,一來,不能忘了谘詢時間是屬於求詢者享有的,我們不應隨便地占用求詢者的時間;二來,披露自我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求詢者的領悟,而不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感情;三來,不要把谘詢關係錯位。過度地自我傾訴,把谘詢關係弄顛倒了,到底誰來幫助誰?這樣,求詢者就懷疑你的能力了,還怎麼保證效果?

最後,真誠應該適度。谘詢師雖然應該真誠,也不是表現的越多越好。有時候,表現的過分了反而讓人受不了,尤其是開始的時候。在最初的谘詢關係中,能夠作到不虛偽就夠了。隨著谘詢關係的深入,再給予較多的反饋。總之,應該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真誠要適度。

二、尊重

對求詢者的尊重,是谘詢師又一個重要的角色心理要素。

在心理谘詢的實踐中,有的谘詢師以助人者自居,以施舍恩惠者居高臨下地來對待求詢者,以致漠視求詢者的心理需求,不認真傾聽甚至不理會求詢者的訴說,常常以不容商量的口氣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求詢者。有的谘詢師雖然也會在某些時候表現出對求詢者的尊重,但這種尊重卻是有條件的,是以求詢者對谘詢師的尊重為前提的。如果求詢者直接或間接表達出“你講的我全明白”,這時,谘詢師就會情不自禁地厭煩和鄙視求詢者。有的谘詢師喜歡在求詢者麵前誇耀自己,喜歡脫離求詢者的實際心理問題而誇誇其談。如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求詢者的具體表現。

尊重,就是谘詢師以接納和平等的態度,尊重求詢者的人格,對求詢者麵臨的困難,給予關注和幫助。

求詢者來找你,是想得到幫助。為了得到幫助,他自然想了解你怎樣看待他,怎樣看待他的問題。如果感到你接納他,他就會坦露自己的內心。如果感到你要改造他,就可能感到壓力而拒絕你的幫助。隻有尊重求詢者,才能進行自然而有效的心理溝通。為此,谘詢師應該很好領會並做到對求詢者的尊重。

首先,尊重意味著接納。我們應該看到,每一位求詢者都是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是互相尊重的基礎。既然求詢者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谘詢師就不能以自己的價值觀念來要求對方,而應該接納和包容求詢者。這種接納,常常表現為谘詢師對求詢者的肯定。比如說,“你能夠前來求詢,說明你很有自救意識”,“你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應該這樣做”,“你非常懂得我的意思,你很有領悟力”,等等。重要的是,接納不是單接納這一方麵,還要接納另一麵。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尊重就是全麵地接納求詢者,而不是僅僅接受長處,排斥短處。這就不容易做到了。特別是當雙方的價值觀相去甚遠時,更難於全麵地接納。比如,一個積極向上的谘詢師,麵對一個醉生夢死又怨天尤人的求詢者,很容易流露反感情緒。這時,谘詢師特別應該注意尊重對方,努力領會求詢者的心態。比如說,“你的看法雖然和我不同,但也有你的道理”,“我懂得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我很理解”,等等。但不能無原則地一味遷就,更不能因此而無意之中強化求詢者的錯誤認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