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尊重意味著平等。在專業上,雖然谘詢師比求詢者高明,但這絕不是比求詢者優越的資本。真正高明的谘詢師,深知自己與求詢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會居高臨下,不會盛氣淩人,更不會當救世主,而是與求詢者平等地交流。同時,也不會賣弄名詞術語,而是盡力以生活語言與求詢者交流,避免求詢者處於“無知”的被動地位,避免讓求詢者感到壓力。
最後,尊重意味著禮貌。對求詢者必須禮貌相待,任何的粗話髒話都不該出自谘詢師之口。即使求詢者語言有些失禮,也要以禮相待,不動怒,不嘲笑,不斥責,不懲罰。當然,谘詢師也不是“受氣包”。如果有些人惡意騷擾,比如,一位男性求詢者對女性谘詢師大肆宣揚自己的性體驗,沒完沒了,已經明顯不是以谘詢為目的了,谘詢師就應該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了。
此外,有一點要說明。尊重求詢者,是否谘詢師就不能與求詢者有不同意見了?不是的。尊重不是順從,尊重求詢者,不等於不能有不同意見。有不同意見,不等於就是否認了他。意見不同,是對事,不是對人。在谘詢關係已經建立的情況下,適當地表達對求詢者言行的看法是可以的,對心理谘詢還會有促進作用。
當然,如果谘詢師實在難以接納某個求詢者,可以考慮轉介給別的谘詢師,這也是對求詢者的尊重和負責。
三、通感
我們談過了真誠,談過了尊重,你或許想到,還需要談同情,谘詢師沒有同情心怎麼行?
不錯,沒有同情心的人肯定當不好谘詢師。但是,心理谘詢中的同情心是中性的,既能造福,也能貽害。同情心在心理谘詢中是要受到限製的。溫暖、親切、關懷的本身,都不是心理谘詢的目標。盲目的同情無異於助長求詢者的依賴性,無異於消磨求詢者的自助自救能力,這就與心理谘詢的目標背道而馳了。
所以,就職業角色心理來說,谘詢師需要的不是同情心,而是通感能力了。在心理谘詢中,這樣的通感,當然含有谘詢師對求詢者的關心,但不同於一般的同情。通感與同情不是一回事。同情,以及與此類似的可憐、憐憫、體恤、安慰,都是人類的善良的天性,但在心理谘詢中並不一定有用,甚至是有害的。就最壞的意義說,同情也許是與求詢者同謀的一種形式。讓求詢者陷入困擾的心態往往是負麵的,谘詢師怎麼能夠與之同謀?而通感隻是表示理解和對求詢者的接納。心理谘詢中的通感體現的關心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兒女情長的,而是講究實際和導向行動的。羅傑斯的話也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通感的特點:感受求詢者的內心世界,宛如那是你自己的,但又絕不失去“宛如”的性質。可見,谘詢師固然不應該是冷漠的,卻又不能陪著掉眼淚,冷靜的愛護在心理谘詢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準確地說,谘詢師需要的不是同情,應該是通感。
所謂通感,也叫同感或神入,是指人際溝通中深切地領會和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並將這種領會和理解反饋給對方,使對方也能充分地理解自己。這是一個雙向的信息溝通過程。
通感不同於“了解”。“了解”隻是谘詢師對求詢者的一種認識,即使“了解”已深入到求詢者的內心世界,也是置身局外的旁觀,而通感是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通感也不同於“認同”。“認同”隻是在認識與情感上谘詢師與求詢者具有一致性,通感則是感受求詢者的內心世界宛如感受自己的。通感更不同於“同情”。除了前麵說的區別外,“同情”未必含有對求詢者感受的深切理解和真切體驗。
通感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到的。比如,一位即將出國留學的女生前來谘詢,她的困惑是:“我馬上要去國外留學,我從沒離開過父母,沒離開過周圍那麼多好朋友,可現在一下子走這麼遠,人地兩生,真不知道出去後會怎麼樣?”如果谘詢師回答:“出國是好事呀,有什麼好苦惱的。”這是忽視求詢者的感情,顯然是不近情理的話。如果谘詢師回答:“你看上去又聰明又漂亮,你會過得很好的。”這樣的回答是隔靴撓癢,沒能完全認識到求詢者的茫然和擔憂,同樣是沒有理解她。如果谘詢師回答:“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要獨立的,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樣的話是一種評判,高高在上,完全否認了求詢者的情緒。如果谘詢師回答:“要相信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這樣說,雖然對求詢者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後半句顯得有些空洞,理解不深。上述種種,都沒有達到通感,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谘詢會話的進程,甚至使求詢者不願再繼續交談下去。
這裏,較好的回答有:“你以前沒有獨立生活過,現在一下子要出國,在異國他鄉獨立生活,是很不容易的,我能理解你這種不踏實的心情。”“你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當一個人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時,特別是像你現在所遇到的情況,都會有這種感覺。”“我能體會到你現在的不安心情,換成別人也會有這種想法的,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究竟會遇到哪些問題?”這才是達到了通感的會話。這樣的會話,求詢者會感到自己被理解,願意進一步向谘詢師敞開心懷。與此同時,就形成了較好的谘詢關係,谘詢會話就會順利進行了。
為了培養自己的通感能力,在心理谘詢中谘詢師應該做到哪幾點呢?
一是進行心理換位。盡可能排除自己的知識經驗、價值觀、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的幹擾,避免以自己的立場、觀念、標準和感受,去認定和判斷求詢者的實際境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求詢者的位置,從求詢者的立場來看問題。
二是深切理解對方。在心理換位的基礎上,從認識和感情上領悟求詢者的內心世界,既能領會其處境,也能感悟其心情,這種領悟就如同自己的親身體驗一樣。
三是做出正確反應。對求詢者的處境、內心感受和行為表現,做出有利於問題解決反應,與求詢者真正互動,融為一體。
四是留意反饋信息。谘詢師做出反應後,密切注意求詢者對上述反應所作出的反饋信息,哪怕是一個皺眉這樣小小的表情變化也不放過。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調整谘詢會話的方向和內容,真正達到通感境界。
四、關注
人們都渴望被關注。如果受到漠視,也許比打罵還難受。作為求詢者,最怕的是谘詢師不拿他的問題當回事。如果求詢者能夠感到你非常關注他,那麼,心理谘詢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了。所以,關注是也是谘詢師一個重要的職業角色心理要素。
谘詢師的關注,是指無條件地從整體上接納求詢者,給予關心和注意,發現和肯定求詢者身上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