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谘詢師應注意的問題(2 / 3)

三、注意把握好度的界限

所謂“度”,就是限度。心理谘詢中,我們必須把握這個“度”的界限。

首先把握自身職責的“度”。

心理谘詢實踐中,常常有些求詢者見到谘詢師就說:“我可找到救星了。”當心,你可別真的把自己也當成“救世主”,必須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明白自己的責任是有限的。谘詢師的責任,僅僅是協助求詢者決策,提醒實施的注意事項,不可能對求詢者提供各種具體幫助。比如,求詢者與領導關係不好,谘詢師沒有責任去調節他們的關係,更不可能去說服他的領導;求詢者因失業而感到痛苦,谘詢師絕不可能替他找工作;求詢者失戀後情緒低落,谘詢師決不能幫他介紹異性朋友……如此等等,把握不好這個度,不僅谘詢效果不好,甚至會造成谘詢失敗。

其次把握谘詢時間的“度”。

谘詢會話好像聊天,實質上又不同於平時的聊天。谘詢師必須把握好時間的度,這對保證谘詢效果是很有意義的。在谘詢計劃中,應約定谘詢的次數和頻率,全過程的時間,以及每次所用的時間。一般每次會話1小時左右。這是因為,一來,谘詢雙方能夠全神貫注而不感疲勞的時間限度就在這個時限內,二來,以整個小時這樣的時間為限便於安排和掌握。一般來說第一次會話可能時間長些。有些特殊情況,比如,婚姻治療或家庭治療中,或是外地求詢者時間確實不便,一次會話的時間也可能要長些。但是,最長不要超過兩小時。如果谘詢會話漫無邊際沒完沒了,不僅是盲目低效的,甚至已經不能算是谘詢會話了。致於頻率,一般開始每周一次,逐漸變成兩周一次,一月一次,兩月一次。總的原則是,開始間隔時間短一些,以後逐漸延長間隔時間。致於谘詢全過程的時間,要根據求詢者問題的性質以及谘詢的目標等來確定。最短的,一次谘詢會話就結束了,長的,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就我國目前情況看,一般盡量做短程的安排為好。因為求詢者方麵還沒有足夠的準備,還難於接受全程過長的心理谘詢。

再次是把握感情溝通的“度”。

所謂心理谘詢,就是谘詢師與求詢者之間心靈的溝通。這種溝通,是單純理性的溝通嗎?如果有感情的溝通,其尺度又如何把握?正常谘詢關係下,主要還是理性的溝通。但是,雙方不可能是冷冰冰仿佛機械人之間的溝通,總要有感情溝通的成份。對這個感情的溝通問題,如果不以科學的態度把握好“度”的界限,往往會誤事的。在谘詢實踐中,特別是異性間建立谘詢關係後,感情的過度溝通,就會使谘詢關係中產生不應有的內容,從而破壞正常的谘詢關係。所以,感情溝通必須在理性溝通的製約下,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最後是把握谘詢目標的“度”。

求詢者的心理障礙,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麵的問題。比如,與軀體疾病的聯係,與社會問題的聯係。對這些涉及到的問題,谘詢師自然需要聯係起來考慮,但應不做深入討論。在不得不涉及這類問題時,也隻能聽取求詢者的看法,而不加任何評論。充其量也隻能表示理解,如此而已。比如,一位剛剛工作的求詢者說到了對腐敗現象的痛恨,一位高三學生說起了自己對高考製度的不滿。如此等等,就不是心理谘詢中可以盲目深入討論的,谘詢師更不可盲目大發議論。因為,這不是心理谘詢的目標所在。作為谘詢師,必須時刻把谘詢的目標嚴格地限製在幫助求詢者化解心理問題方麵。

四、注意把握好谘詢技術

任何一種谘詢技術,都存在使用正確與否的問題。使用得好,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使用不妥則無效,甚至會有害。谘詢師在運用谘詢技術的時候,應把握好幾個要點。

首先,全麵理解谘詢技術。心理谘詢技術,不僅是方法問題,也涉及到態度和觀念,是谘詢師人格與技術的結合。如果僅僅理解為一種態度,就會忽視其技術性以及藝術性的要求,而使之流於浮淺;而僅僅理解為一種技術,則會使之陷入冷冰冰的狀態,失去其豐富的人性,純粹變成為一種工具,而影響效果。

其次,充分針對我國國情。在借鑒西方谘詢理論和方法時,應充分地考慮到我國文化背景的特點,以及我國民眾的心理特點。比如,中國人對權威的心態;中國人表達方式的含蓄;心理問題軀體化的特點,等等。如果簡單照搬西方的某些做法,就可能不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符合中國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