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效果評價的意義
心理谘詢結束了,我們的工作是不是就全部完成了?不是的。因為,這時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麵前:谘詢的效果如何?這就是谘詢效果評價的問題。
谘詢效果的評價有很重要的意義。
首先,谘詢效果的評價,是一個完整谘詢過程的一組成部分,是谘詢本身的需要。每個完整的案例結束之後,谘詢師應該通過可行的方法獲得反饋信息,了解求詢者的問題解決效果如何。因為有些谘詢起初有效果,但逐漸就沒有效果了,特別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谘詢。通過評價,就可了解谘詢是否有持續的成效,是否真的成功,以及是否實現了谘詢效果的遷移。因此,在相隔一段時間後進行驗證,是十分必要的。如果驗證是有成效的,谘詢就算取得了成功。如果效果不大,問題仍存在,或發現了新情況,就應繼續谘詢,並改進以前的方法,重新診斷原因,找出補救的方法,必要的也可以轉介。這是對求詢者負責的表現。當然,對於中止的案例,由於不能獲得反饋信息,就談不到效果的評價了。
再有,谘詢效果的評價,是谘詢師提高業務能力的需要。身為谘詢師,隻有對谘詢效果有所了解,才能從中獲得成敗得失的經驗或教訓,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這是對自己,對自己的職業負責的表現。
最後,谘詢效果的評價,是谘詢心理學研究的需要。谘詢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需要不斷地研究和發展。其中,一種研究的方法就是個案研究。因此,來自心理谘詢實踐的具體案例,可以為心理谘詢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為此,就不能不掌握具體案例的谘詢效果。這就需要對谘詢效果進行評價。
二、效果評價的困難
谘詢效果的評價是很有意義的事,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在評價谘詢效果時,會遇到許多複雜的條件和不利的因素。
首先是評價標準的問題。根據什麼來判斷求詢者問題的解決是否達到谘詢目標?一是根據來自求詢者的信息。但求詢者的反饋信息不一定靠得住。與軀體疾病不同,有心理問題的人,特別是心理異常者的報告,並不都是可信的。許多原因會讓求詢者聲稱自己有所好轉或已經痊愈了,其實未必如此。其中有一種所謂“您好一再見”效應。這種效應實說,最初來谘詢時,求詢者常下意識地表示自己的問題很嚴重,希望得到幫助。隨著谘詢的進行,求詢者得知谘詢師的方法己用得差不多,或者對其發生懷疑,不願繼續保持谘詢關係時,求助者就說自己的感覺好多了,感謝谘詢師,再見道別了。這很難真實地反映谘詢效果。一是根據來自谘詢師方麵的標準。這也有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不同學派對效果有不同的界定。比如,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能夠在意識領域內體驗到原先是潛意識的感受和思想,就是有效了。行為主義學派則認為,克服由特定境遇引起的症狀才是有效。還有,不同谘詢師的個人價值觀的不同,也會影響對效果的看法。
第二是期望效應的問題。曾有研究報告表明,65個精神科病人,在服用安慰劑,即一種特製的無任何作用的所謂“藥物”之後,竟有一半人有顯著的好轉。研究者認為,這一現象是病人對治愈的期望產生的,叫作期望效應或安慰劑效應。在心理谘詢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期望效應。當然,期望效應也有積極意義,它本身就促進了谘詢效果。但是,它會影響我們對谘詢效果的評價,讓人難以看出哪些是谘詢技術和方法帶來的效果。
第三是相互作用問題。在心理谘詢的過程中,谘詢關係不是封閉的,影響求詢者的因素是複雜的。在接受心理谘詢的同時,求詢者也可能接受其他人的幫助,或受到很多其它因素的影響。就是說,求詢者的變化,可能得益於心理谘詢,也可能得益於其他人的幫助,或是生活處境的改善。而且,這些影響因素又是相互滲透交互作用的。比如,生活處境的改善,可能是心理谘詢轉變了求詢者的態度和行為而帶來的結果,這種較好的處境又促進了求詢者的變化。這,也使谘詢效果的評價更為複雜和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