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是自然恢複問題。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一項研究認為,心理治療中有三分之二的情況是自然恢複的,由此斷言心理治療是無效的。後來,大量的研究證明,艾森克過分誇大了自然恢複的作用,自然恢複的情況即使有,比率也是很小的。不過,這提示我們,盡管比率很小,確有求詢者的症狀好轉是自然恢複的結果,或者其中有自然恢複的因素。這也給谘詢效果的評價帶來困難。
諸如此類很多複雜的原因,給谘詢效果的評價帶來一定的困難。因而,在國外有人認為谘詢效果是不能評價的,甚至反對進行谘詢效果的評價。但是,心理谘詢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不可能永遠逃避效果的評價。
三、效果評價的技術
盡管準確地評價心理谘詢效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探索,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來對谘詢效果進行評價。一般來說,隻有在綜合分析所有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做出比較全麵準確的評價。
怎樣進行谘詢效果的評價呢?
谘詢效果的評價,應該是三方麵指標的綜合統一。一是求詢者的滿意度。這方麵指的是,求詢者對谘詢師以及整個谘詢結果的滿意程度,這是主觀方麵的評價內容。二是谘詢效果的顯著性。這方麵是指,就谘詢目標看求詢者是否有足夠的實際的改進,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這是客觀方麵的評價,主要是對求詢者目標行為的測量。對求詢者目標行為的測量包括四個維度:發生,指的是目標行為是否出現;強度,指的是出現的目標行為的程度;頻率,指的是目標行為的次數;持續,指的是目標行為發生的時間長度。三是投入與收效的比率。這方麵指的是,取得的谘詢效果與投入的比率是否合適。所謂投入,既包括費用,也包括時間。如果費用和時間的投入太大,就是低效的谘詢了。
進行谘詢效果評價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回訪進行追蹤研究。
一個谘詢案例結束後,根據客觀條件以及雙方的意願,可進行3至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追蹤研究。
進行追蹤研究,按照回訪對象不同分為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以求詢者本人為回訪對象的追蹤研究。以求詢者本人為回訪對象所采取的方式有:一是追蹤卡方式。在谘詢結束前,把追蹤卡發給求詢者,讓他們按要求堅持填寫,並定期寄回,供谘詢師分析研究。二是通訊方式。包括信件和電子郵件。這是簡單易行的方式。由谘詢師發出征詢信件,然後對求詢者的回函進行析研究。三是麵談方式。就是谘詢師定期與求詢者麵談。這種形式由於能直接接觸求詢者,可以從對方的一言一行中獲得更真實可靠的信息。四是電話方式。這也是常用的方式,其特點是方便快捷,效果雖然不如麵談,卻比通訊好。在回訪時,如有必要與可能,可以再次進行心理測驗,並與原來的測驗結果進行比較,以幫助分析效果。
一種是以熟悉求詢者的人為回訪對象的追蹤研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麵談到的通訊、電話、麵談等,也都可以采用。有時還可以召開座談會,約請求詢者的家人、老師、同學、同事、朋友等,請他們談談求詢者近期的變化,特別是與谘詢目標相關的方麵的變化。總之,在實際工作中,谘詢師可根據條件,靈活選擇方法。
進行追蹤研究,還要注意把兩種回訪的結果結合起來分析,從而獲得比較全麵客觀的信息。谘詢師要注意做好回訪的記錄,並不斷總結經驗。
最後還要說明一點。進行谘詢效果的評價,目的當然是為了保證最佳的谘詢效果。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種絕對優秀的谘詢方法可以包治百病,更沒有哪一位心理谘詢師可以包打天下。即使所有的心理谘詢方法和技術都加起來,再加上天下最優秀的一流的心理谘詢師,也總會有些問題是至今難以很好解決的,甚至是解決不了的。正因此,才更需要心理谘詢學的研究,更需要注意谘詢效果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