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選擇性傾聽技術(2 / 3)

情感的反應是一個較難掌握的技術。困難之一是,情感的表達困難。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在谘詢會話中,許多求詢者也傾向於訴說問題的事實方麵而回避情感方麵。困難之二是,情感的辨別困難。這是因為,第一,求詢者在會話中可能直接用情緒詞彙來描述自己的心情,如“我感到很抑鬱”、“我很焦慮”,但抑鬱是抑鬱症狀嗎?焦慮是焦慮症狀嗎?這種用法不一定符合專業上的理解。第二,求詢者常常通過非語言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僅憑非語言線索,又難以準確分辨出情緒體驗的性質。第三,求詢者的情感體驗大多是混雜的。比如,上例中的那位女士,她體驗到的不僅有憤怒,可能還有羞恥。又如,離婚既可能使雙方感到難過,又可能產生解脫感。第四,情感針對的對象和指向的時間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一位求詢者在會話中流露出憤怒的情緒。他這種憤怒,可能針對自已,也可能是針對谘詢師或別的事物;他的這種憤怒,可以是會話時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事發當時的體驗。就是這些複雜的原因,讓情感的反應比較困難了。

為了熟練地掌握情感反應的技術,谘詢師必須接受嚴格訓練,必須在谘詢實踐中積累經驗。此外,還應盡可能增加和求詢者的接觸,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求詢者,使自己的情感反應更準確。

在運用情感的反應技術時,谘詢師要特別注意下麵四點。

一是反映的情感與求詢者表達的情感,在性質上要一致。這個道理很明顯。情感反映的目的,本來是想讓求詢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納了。如果兩者不一致,求詢者就會感到“他根本不懂我”,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弄巧成拙。

二是反映的情感與求詢者表達的情感,在強度上要相當。在下麵的案例中,谘詢師A的情感反映就過強,谘詢師B的反應又過弱了。

求詢者:我感到十分厭倦。

谘詢師A:你的意思是說,你感到生活一點樂趣沒有了。

谘詢師B:你是說心裏有點煩?

三是注意情感反應的語氣。如果求詢者的情感性質非常明顯可辨,就用肯定的語氣向求詢者回應;如果不能明確求詢者感情的性質,應該用試探語氣來反饋。

四是情感的反映和內容的釋義可以交互進行。再看上麵談過的那個案例。

求詢者:當我們出席這個晚會時,我丈夫表現糟透了。他又喝了好多酒,喋喋不休,煩擾其他客人。當我說要他同我一起回家時,他竟然使勁打了我一個耳光!

谘詢師:由於你丈夫在晚會上的無禮行為,特別是他竟然打你耳光,你當時非常惱火,直到現在你仍然感到氣憤。是這樣嗎?

這裏,谘詢師前麵的話就屬於內容的釋義,後麵的話就屬於情感的反應了。

四、重複和鼓勵

重複,就是直接地重複求詢者的某些話,來強化某一方麵的內容;鼓勵,就是以某些詞語如“嗯”、“講下去”,“還有嗎”等,來強化某一方麵的內容。這個技術的作用,首先是促進會話的繼續。更重要的是,強化和關注求詢者訴說內容的哪方麵,就會引導求詢者的談話朝著哪方麵進一步深入。

請看下麵的案例。

求詢者:我和女朋友已經相愛半年了。可我父母有不同意見,我母親喜歡我女朋友,但我父親反對我大學裏談戀愛。我為此很煩惱,書也看不進,晚上常失眠,不知怎麼辦好……

在求詢者這段敘述中,包含有許多個問題。谘詢師可選擇其中某一個問題來重複。比如,“你說你們倆相愛半年了?”“你母親喜歡你女朋友?”“你父親不讚成你大學裏談戀愛?”“你說你現在看不進書?”“你失眠了?”“現在你不知怎麼辦才好?”這時,重複哪個問題,哪個問題就得到了鼓勵和強化,求詢者就會朝哪個方向深入交流。這就需要把握好求助者的前言後語,根據經驗選擇恰當的問題來重複,同時根據需要及時做出調整。

由此看來,谘詢師處於聽的位置似乎是被動的,其實,這是一種積極的傾聽,是主動參與式的傾聽。有些情況下,求詢者不能直奔主題,而是長篇大論。我們傾聽的時候需要的注意的是,求詢者最後談到的一個問題,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要的,或者是真正達到困惑所在,前麵的訴說不過是鋪墊。這時,就可以選擇最後的問題來重複。就上例來說,谘詢師選擇“你不知怎麼辦才好”來重複,應該說是最恰當的。因為這樣,即抓住了求詢者現狀的核心,也體現出對求詢者的理解,還可鼓勵求詢者對其困擾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描述。

五、具體化

所謂具體化,是一種幫助求詢者盡可能準確清楚地認識問題,使問題具體確切的一種複合性技術。之所以叫作“複合性技術”,是因為前邊我們介紹過的各種技術,如傾聽、提問、內容釋義和情感反應等,都有一定的具體化作用。當把它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靈活地使用時,這便是具體化的技術。

在谘詢會話中,采用具體化技術是非常必要的。一來,可以鼓勵求詢者詳細談自己的問題,使谘詢雙方對求詢者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印象。二來,可以使求詢者感到自己得到認真的對待,受到關心和尊重。三來,許多求詢者傾向於使用模棱兩可或抽象概括的語言,如,“一切”、“總是”、“所有的”、“從不”、“就是這樣”等。所以如此,一個可能是故意說得抽象模糊來減輕焦慮感。這可以說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製使然。一個可能是不會具體地自我描述。再一個可能是有“以偏概全”或絕對化的認知方式。無論什麼原因,都得借助具體化技術才能澄清求詢者的問題。下麵的案例,可以讓我們理解這一點。

求詢者:我感覺自己有病了,腦子裏總是沒完沒了地想胡思亂想。

谘詢師:你說老是胡思亂想,具體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

求詢者:就是腦子裏經常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讓自己很苦惱。

谘詢師:可以舉幾個例子嘛?比如……

求詢者:比如,上課的的時候,一個習題明明寫對了,心裏還是沒完沒了地想,這樣對嗎?看到一個字,本來很熟悉的,可就是亂想,是這樣寫嗎?為什麼這樣寫?出門的時候就會想,這樣門是不是關好了?我總是努力克服,可是,越想控製就越嚴重,越是胡思亂想。我這到底是怎麼了?是怎麼回事?

至此,通過具體化技術,我們就可以清楚地判斷求詢者的問題屬於強迫觀念。

在谘詢會話中,具體化技術可用來探討問題的各個方麵。比如,事件的情境或時間;求詢者在特定情境和時間的行為;求詢者當時對此情境的想法;求詢者當時對此情境的情緒體驗;當時處於此情境的其他人及其反應;此情境之前發生了什麼;此後發生了什麼,等等。我們來看下麵這個運用具體化技術的案例。

求詢者:我是個28歲的青年,在一家單位上班。一年前,經人介紹我與一個女孩相識,建立了戀愛關係。轉眼快半年了,我卻非常困惑,對我們的關係沒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