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解釋的技術(1 / 3)

一、解釋的要求

谘詢會話中,谘詢師總要運用某一種理論,對求詢者的心理問題進行解析說明。通過解釋,使求詢者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提高認識,促進變化。怎樣進行解釋,同樣有一定的技術問題。

解釋一定要理論聯係實際。這是使用解釋技術的基本要求。

影響谘詢師解釋效果的因素不是單一的,既取決於掌握知識的多少,還在於能否熟練地創造性地運用你掌握的知識。針對不同求詢者的不同問題作出不同的解釋,這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是很要功夫的。谘詢師水平的高低,解釋的效果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很好地理論聯係實際。

有些谘詢師隻從理論出發,簡單地拿理論去套實際,甚至削足適履。於是,解釋過於牽強,甚至張冠李戴,解釋不通。比如,有的谘詢師用弗洛伊德的幼年性體驗去解釋一切問題。事實上,有些問題的根源在過去,甚至在幼年,是性心理發育的偏離或是其它的不良刺激。然而,有些問題則是由新近的現實挫折而引起的。我們必須結合具體的問題來做具體分析。而且,理論是源於實踐的。也許,有些心理問題的解決沒有現成的理論,需要我們結合實踐來研究和探索。

相反,有些谘詢師扔掉了理論,光憑感覺和經驗解釋求詢者的問題,難以從理論的高度給予係統的分析解釋。這樣的解釋或過於表麵化,或解釋不清,或缺乏說服力。這就需要提高理論修養,否則,也會影響谘詢效果。

為了更好地理論聯係實際,谘詢師使用解釋技術要作到哪些呢?

首先,要全麵了解求詢者問題。這樣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否則,對求詢者的問題還沒有很好地了解,就盲目解釋,勢必偏離求詢者問題的實質。比如,序言中我們提到的案例二。女士的丈夫究竟為什麼懷疑妻子不忠?要作出恰當的解釋和分析,就必須全麵了解有關情況,特別是了解女士丈夫的情況。因此,谘詢師建議女士的丈夫來直接溝通。下麵是谘詢師與女士丈夫的單獨會話。

谘詢師:你妻子特意替你做心理谘詢,看來她很關心你。我知道你一定是遇到了心靈的困擾,也許我能幫助你。你願意談談自己的心事嗎?

求詢者:是的,她對我是挺好……(沉吟好久之後低聲地)我也知道她不會那樣的,我卻總是猜疑她她欺騙我,猜疑她有很多男人……

谘詢師:好,我們的溝通很好,你隻要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就好。你說是猜疑,就是說,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猜想。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你這樣猜想呢?

求詢者:(再次的沉吟之後聲音更低了)因為,因為我自己做了錯事了……我曾經去找小姐了……我還能重新做起嗎?

谘詢師:(給予心理支持)能,肯定能!誰都難免摔跤,隻要爬起來繼續前進,就是好樣的!你完全可以這樣堅信自己!你要重新做起,那麼你拿出實際行動了嗎?

求詢者:就一次,此後再也不去了。一年來,我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孩子,我很有壓力……

谘詢師;就在這樣的心態下,你就對妻子有了疑心了?

求詢者:是的。我為什麼這樣懷疑妻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位先生所以懷疑妻子不忠,用心理學的話說,這是嫉妒妄想在作怪。所謂嫉妒妄想,是一種懷疑配偶對自己不忠的病態信念。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嫉妒妄想者心中必有來自具體的現實生活的隱藏於潛意識的誘因,或者說有某種相應的壓力。很明顯,就這位先生的嫉妒妄想潛在的誘因,便是自己對妻子的不忠。這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壓力總要尋求解脫。怎樣解脫呢?假如不僅自己這樣,妻子也這樣,那麼,就可以解脫由於自己的不忠給良心造成的壓力了。於是,他在潛意識裏就不由自主地運用投射作用進行心理防衛了。生活中人們常常出現這種投射心理,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把自己內心不能或不願接受的欲望或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這位先生幻想自己妻子的不忠,其實就是自己不忠心態的一種投射。這便是這位先生嫉妒妄想的心理淵源。

經過會話全麵了解情況後,把上麵的意思用通俗的語言對他們夫妻做了解釋,他們夫妻都釋然地笑了。丈夫在谘詢師的心理支持下,堅定了信心,表示一定繼續做一個好丈夫,妻子對丈夫也有了更多的諒解。試想,假如不是全麵了解情況怎能作出解釋和分析?

其次,要明了自己想解釋的內容是什麼。如果自己對相關的理論知識也模糊不清,你怎麼能對別人解釋清楚?如果確實不很清楚,可以經過研究或請教專家後,再進行解釋。

再有,解釋應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對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時間,運用什麼理論,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有些求詢者文化水平較高,領悟能力較強,解釋時可以深些,係統些,全麵些;有些求詢者理解能力不夠,文化水平較低,應盡量解釋得通俗易懂,少用專業術語,多打比方,多舉例子,這樣更容易為求詢者接受。

還有,谘詢師的解釋不能強加在求詢者身上。就是說,一方麵,不能在求詢者還沒有心理準備的時候就匆忙地予以解釋。過早的解釋往往會使求詢者不知所措,難以接受。另一方麵,不能把求詢者不同意或有懷疑的解釋加在他的身上。有的谘詢師說:“你的問題就是這樣,你不理解是因為你不懂。”或者說“你不同意我的解釋,我就沒辦法了。到底是你懂還是我懂?”這樣強迫求詢者接受,效果往往不好。最有效的解釋,是與求詢者的思想基礎、理論取向有某種程度的吻合。比如,一位相信弗洛伊德理論的求詢者比一位反對這個理論的求詢者,更容易接受幼年性體驗影響的觀點。

最後,解釋的時候,谘詢師掌握的信息不一旦都告訴求詢者。比如,一位求詢者得了強迫症,這本來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疾病。如果求詢者對心理疾病這樣的字眼很敏感,對強迫症又一點不了解,就不如告訴他是一種“強迫行為”,再適當做些說明,免得他產生誤解或增加心理壓力。再如,有些心理障礙源於兒童時期父母的不當影響。谘詢師可以適當地做些分析,但不宜過多地強調這一點。否則,可能會導致求詢者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放棄自己的責任。結果既不利於谘詢效果,也不利於親子關係。

二、解釋的時機

在什麼時機進行解釋?這也有很多技術性問題。不適當的解釋時機,和不適當解釋一樣,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困惑或造成誤解,並影響求詢者對谘詢師的信任。因此,谘詢師需要把握好解釋的時機。

從廣義來說,從首次谘詢會話一開始,谘詢師在傾聽的時候,心裏對求詢者的問題就已經開始作出解釋。但是,這時還不能說給求詢者,因為還沒到解釋的時候。但是,在心理谘詢實踐中,過早地輕率地向求詢者提供解釋,卻是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不耐心傾聽,過早作解釋,是導致谘詢會話失敗的主要原因。

這是因為,過早的解釋存在很多的弊端。

其一,過早地解釋,往往是輕率而錯誤的。

僅憑求詢者的隻言片語和谘詢師的主觀臆測,就過早向求詢者提供所謂的“解釋”,往往對求詢者問題還缺乏真正的把握,甚至可能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就會使求詢者感到,自己沒有受到谘詢師的尊重,在最應當得到理解的地方被人誤解了。作為回應,求詢者自然會失去對谘詢師的信任,也就難以保持谘詢關係了。

其二,過早地解釋,會妨礙求詢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救助。

心理谘詢必須有求詢者的積極參與,才能真正收到理想效果。谘詢師不能代替求詢者解決問題,谘詢師的解釋隻有在促進求詢者的自我發現的時候,求詢者才能真正理解它。就是說,似乎由自己發現而不是由別人提供的解釋,更容易在求詢者心中紮下根,產生更大的影響。同樣的道理,隻有求詢者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才更願意采取行動,並增進自信。由此可見,谘詢師在向求詢者提供解釋前,必須充分做好“鋪墊”工作。有時候,即使時機已經成熟,谘詢師也不一定親自把解釋“和盤托出”。真正高明的解釋,應該是啟發引導求詢者,讓求詢者把谘詢師心中想說的話說出來。下麵的案例就體現了這一點。

求詢者:我丈夫很有上進心,想把我們的生活搞好。結婚後,丈夫辭職去當了歌手。去年,他辦了個公司,搞促銷演出。而我自己卻自甘墮落,不求上進,光知道打麻將,什麼都不顧。孩子也是奶奶照顧。有一次,我在外麵打麻將,從下午直到第二天早晨,整一個通宵,都沒顧上給孩子喂奶。孩子餓得直哭。丈夫這次很生氣,怪我沒有負起一個母親的責任。我們吵了起來。我感覺對我傷害很大,一生氣回了娘家。他也不理我。後來我自己回家了,他還是不理我。我很生氣,那天就找到他的公司,動手打了他,他也打了我。結果我吃了好多安眠藥,鬧的滿城風雨。……後來,我們還是常常吵鬧。一吵鬧,我就鬧離婚。他卻總是回避這個問題。那次,我又鬧離婚。他說讓我好好想想,說給我兩個月的時間。其實我也不想離婚,卻不知為什麼總是這樣鬧。最後一次,我把他纏住不放,說,你不去離婚我就死給你看。他這才和我去辦了手續,終於離婚了……現在,我該怎麼辦?我真的很迷茫……

谘詢師:現在,讓你迷茫的是什麼?

求詢者:不想真的離開他,可是如果在一起又對以後沒有把握……

谘詢師:沒有把握?對什麼沒有把握?

求詢者:對我們,不,是對我自己沒有把握。

谘詢師:對自己?對自己怎麼沒有把握?

求詢者:我不知道以後我能否當一個賢妻良母……

谘詢師:你是說你們的婚姻走到這一步,你自己有責任?

求詢者:是的,我的責任至少70%。這次離婚是我鬧的,我知道太草率了,太任性了……我知道他對我其實挺好的。是我的性格不好,像個孩子,光知道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讓他受不了了……

谘詢師:很高興現在你已經意識到自己性格的問題了。

求詢者:您是說我隻要改變性格,我們在一起還有希望?謝謝您,我會努力改變性格……

其三,過早地解釋,會破壞求詢者的自我防禦機製。

所謂自我防禦機製,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一套無意識的自我心理保護的方法,也叫自我防衛機製。各種自我防禦機製,大都包含著潛意識裏的自欺和歪曲現實的成分。通過自欺和歪曲現實,自己的問題和不利處境,似乎變得不那麼嚴重和不可接受了。雖然過度使用防禦機製是不可取的,但在日常生活中,防禦機製的適當應用確實可以起到暫時減輕痛苦的作用。正因此,防禦機製是人們對付各種緊張性刺激,維持心理平衡的不自覺的心理手段,是不能完全否定的。

在求詢者進行心理谘詢之前,往往是憑借自我防禦機製的支撐,才免於過分的精神痛苦的。雖然防禦機製不僅不能改變一個人的現實,還會妨礙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雖然一個人總歸要麵對現實,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但是,在求詢者剛剛開始進行心理谘詢的時候,還沒有作好直麵現實的心理準備,還不願意聽到或不能接受對他的問題的新看法。如果在此時向他提供解釋,“揭穿真相”,他不僅不能接受和領悟,還會感到焦慮不安,惶惑迷茫。這樣,谘詢師就成了求詢者所畏懼的人,還怎麼保持良好的谘詢關係?因此,隻有求詢者對谘詢師有了充分的信賴,確信谘詢師對自己是認真負責的,確信谘詢師會為自己提供無條件的支持,谘詢師才能去解釋,以免破壞求詢者的自我防禦機製而造成難以控製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