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解釋的技術(2 / 3)

下麵是一個這方麵的案例。

這位求詢者是一位26歲的男青年,他堅信自己患了嚴重的“胃病”,雖經多家醫院的檢查證實他的胃完好無損,仍消除不了他的疑病觀念。他曾嚐試過各種療法,但都未能使他的胃“好起來”。無奈,他隻好中斷學業,休學在家。經兩次谘詢會話後了解到,該青年起病於一次“借酒澆愁”:他在同父親發生衝突後飲了一杯“劣質的”葡萄酒,酒後便感到上腹部不適。後來不適感日益加重,使他堅信胃粘膜已被劣酒“燒爛了”,“治不好了”。他聲稱他隻能進食同他體溫十分相近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可他的父親發現他在高興和忘掉胃病時,吃較冷較硬的大米飯都沒問題。他是家中的獨生子,從小很聽大人的話,同父母、爺爺奶奶有很深的感情,性格內向,文靜、軟弱。

病發時他正在讀大學三年級,祖父、祖母和母親在不到半年內先後染重病,完會失去自理能力。沉重的家務和照料三位病人的任務,全部落在工作壓力已經很大的父親身上。他作為一名家庭成員,目睹家中的狀況心中十分痛苦。他生病後,已無心顧及家人。為了利於他養病,父親不僅為他辦了休學手續,廣求名醫診治,而且還另找一處房屋讓他單住。

很明顯,由這位求詢者的症狀可以看出他患了疑病症。疑病症的病因主要有三個:一個是社會心理因素。疑病症患者的生活中通常都遭受過較大的挫折和心理創傷。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工作的變動,朋友的減少,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有一部分病人係醫源性的,醫生不恰當的語言、態度和行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醫生作出診斷不確切,反複令病人作些檢查,造成病人產生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軀體疾病以後,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而疑病。一個是個性心理特征。易感素質也是重要的發病基礎。患者人格特征為敏感、多疑、主觀、固執、孤獨、自憐、自我中心、謹小慎微,通常有較高的憂慮性、懷疑性和敏感性,對身體過分的關注,要求十全十美,過分固執,過分精確,過分堅持。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強迫型人格表現,女性則與癔症型人格有關。對醫學知識或醫生的隻言片語的表層理解,都可以成為疑病症發病的誘因。更重要的是心理防禦機製。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疑病症狀是由於個人無法應付困難而產生的退縮行為。患者對健康和疾病的過分關注和煩惱疑慮,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轉移,是逃避矛盾糾紛,逃避現實挫折的一種方法,以便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切不順心的事,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歸咎於某種或某幾種“病”。這樣,可以減少心理上的壓力、焦慮、不安、自責,等等,從而麵對麻煩的生活境遇能夠有一份心安理得。可見,疑病症是潛意識裏的一種自我心理防禦機製作用的結果,是心靈不幸的“避難所”,是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

就上麵案例中的求詢者而言,麵對現實生活他陷入嚴重的心理衝突之中:一方麵,作為一名身強體壯的家庭成員,他在道義上感到有義務為這個極為艱難的家庭做點什麼;另一方麵,他又沒有勇氣和毅力讓自己去做,去擔負自己的責任,而是想逃避現實。這樣的心理衝突是很痛苦的。為了減輕由這種內心衝突引起的痛苦,於是他在不知不覺中“生病”了。生病後,原有的心理衝突便暫時不複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不知不覺或無意識的逃避到病中,就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

谘詢師發現了這位求詢者的症結之後,感到這是幫助他擺脫疑病困擾的一條很有希望的途徑。但是,如果谘詢師過早地把這一“驚人的”發現解釋給求詢者,便會發生我們前邊談到的情況:求詢者不僅會拒不接受這一解釋,還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逃避谘詢。而且,還會由於心理防禦機製突然遭到破壞,而加重症狀。

那麼,在什麼時間向求詢者作出解釋才合適?

在問題澄清階段,特別是首次谘詢會話時,肯定不是合適的時間,因為那太早。到了問題處理階段才開始提供解釋,又太遲,況且,不提供解釋也很難順利進入問題處理階段。因此,提供解釋的合適時間,應當是問題得到澄清以後,求詢者對問題獲得新的領悟階段。在這個階段內,谘詢師就可以根據會話的情況,選擇有利的時機向求詢者提供解釋了。所謂有利的時機,是求詢者對有關問題在情緒上已經有了接納的心理準備,並對問題已經有了一些理解或領悟,但自己又似乎難以表達清楚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谘詢師的解釋對求詢者獲得新的領悟有較好的點撥作用,使求詢者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從而就會更加滿懷信心地進入問題處理階段。

比如,有這樣一個案例。求詢者是一位當爺爺的老先生,為孫女的教育來訪。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教師,說自己的子女沒有教育好,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孫女身上了。於是,學前就開始了對孫女的訓練,什麼都教了。剛上學的時候成績還真不錯,總是前幾名。誰知,越來越不行,到了中學變成差生了。老先生說,其實孩子從小就沒有主動學習過,學習起來不安心,更讓人頭疼的是現在還好美了,而且幹脆不想上學了。擔心孩子是多動症,擔心孩子是否還有希望。經診斷,孩子智商將近100,沒有多動症。很明顯,孩子剛上學時候的好成績,不過是提前訓練的結果。由於過高的期望,過度的訓練,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就是說,是老先生自己把孩子“培養”成現在這個樣子。可是,這一點怎能立刻對老先生挑明?第一次會話,谘詢師隻對多動症、智商、青春期心理等進行了解釋,建議老先生和孩子增進溝通,了解孫女,如果可能讓孩子來直接麵談。致於老先生自身這個更根本的問題,第二次會話的時候,才對老先生做了恰當的解釋。老先生領悟較好,說也反思了自己的問題。

三、解釋的方式

解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這時,谘詢師應當如何向求詢者提供解釋?

第一,用啟發探討的方式向求詢者提供解釋。

如果谘詢師扮演專家和權威的角色,用肯定語氣向求詢者解釋,那麼,即使這種解釋未必合理,求詢者也會出於對專家的敬畏和禮貌,而做出似乎接納的回應。其實,這種回應有時是勉強的,有時是盲目的,甚至是假裝的。這樣的“接納”都不是求詢者的真實心態。因此,谘詢師在提供解釋後,必須仔細觀察求詢者是否真的接納了自己的解釋,確實從中獲得新的領悟。我們必須清楚,谘詢師的話並非就是真理。我們對求詢者的問題的解釋隻是一種假說,很可能並不符合求詢者實際的情況。所以,谘詢師應該用探討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想法,提供解釋。這樣做,就為求詢者提供了與谘詢師一起探討自己問題的機會,從而也就使我們的解釋得到完善。這樣做,也更符合谘詢雙方的合作關係,有助於調動求詢者自我探索的積極性,更願意把谘詢師的合理解釋消化吸收,從而變成求詢者自己的解釋,達到真正的領悟。

下麵這個案例中就是這樣,谘詢師的解釋自始至終都在引導求詢者一起探討,使求詢者更容易領悟。

求詢者:我今年22歲,正在讀大二。我感覺到一種無法言說的困惑,心裏感到很不平衡,煩躁不安……

谘詢師:不弄清你究竟是為什麼煩躁不安,怎麼給你提供幫助呢?

求詢者:(沉吟良久後還是吞吞吐吐)今天,我的一個朋友,考試考得不好。我本來是好意地勸說,我說,不能天天談愛情,還是應該以學業為重,不然怎麼成?為此我們鬧了點矛盾……

谘詢師:那個朋友是男生還是女生?

求詢者:是一個女孩,她正在和另一個男孩談戀愛,我和他倆是好朋友的關係。出於為朋友著想,我和女孩說,我們都是來自農村的,你家境又不是很好,應該學業為重,你看這次考試考得這樣不好,你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學業上來,怎能隻知道戀愛而耽誤了學業?你應該懸崖勒馬!她卻很不客氣地說,我怎樣與你有什麼關係,你不要多管閑事!她為什麼這樣說我?我是為她好才這樣說的呀!這讓我很難受,很困惑,難道我勸告朋友錯了嗎?

谘詢師:人家怎麼生活,是戀愛第一,還是學業為重,究竟是人家的事情,還是你的事情?

求詢者:當然是人家的事情。

谘詢師:那就是說,你讚同下麵的觀點:作為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作為成人,應該怎樣生活,是個人的‘內政’問題。是嗎?正如國際之間兩個國家再友好,也還是互不幹涉內政一樣,人際之間,更需要保持心理距離,彼此更需要心理的自由度。其實,朋友最講究“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說,好朋友也是彼此不幹涉個人的“內政”為好,你說是這樣嗎?

求詢者:是……

谘詢師:那麼,人家說你多管閑事就不是沒有道理了,是嗎?

求詢者:對,這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嘛,我幹嘛要插手呢?幹嘛要無端地自尋煩惱呢?

谘詢師:煩惱是自尋的,但不是無端的,人的活動必定有其心理動因。以你20多歲的一個大學生,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去幹涉別人的“內政”的。就是說,你多管閑事的背後必定事出有因,並非真正無端地多管“閑事”。為什麼你要勸說女孩呢?很可能有你不願意說出來的或者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心理動因。如果你能夠捫心自問,即使當時你不清楚,現在也會意識到了。你願意直視自己的心嗎?

求詢者:您說我是出於嫉妒,或者說我愛上了那個女孩?那麼我豈不是太不夠朋友了?

谘詢師:正是這個原因讓你不敢直麵自己,你不願意或者沒有信心直接和朋友去競爭女孩的心。於是,你很自然地啟用了人們常用的心理防衛機製: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你說的家境不好,應學業為重,這的確是一個最好說出來的理由,但決非真實的理由,而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這不僅是幹涉了女孩的“內政”,而且又讓女孩感到你感情的不真實,甚至是虛偽。於是對你很不客氣了。於是,你的心失去平衡,煩躁不安了。

求詢者:(久久地沉默之後輕輕地)謝謝您讓我看清了自己的心。

第二,用求詢者能夠聽得懂的語言來解釋。

當發現某一理論觀點特別適合解釋求詢者的問題時,初學者往往直接而生硬地搬用抽象的理論和概念。於是,往往會使求詢者不知所雲,迷惑不解。求詢者不理解,怎麼辦?於是,往往會再換個另外的概念來解釋。於是,解釋陷入從概念到概念的困境中。

下麵我們繼續前麵的那個疑病症的案例。我們看到,兩位谘詢師運用同一種心理學理論,對同一求詢者的同一問題進行了解釋。雖然都選擇了合適的時機並沿著正確的路線進行,但是,解釋所產生的效果卻明顯不同。

谘詢師A: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你這種情況屬於疑病症。所謂疑病症,是指人們為了減輕心理衝突而無意識地扮演病人。所謂心理衝突是指……所謂無意識是指……

谘詢師B:你在得病前精神壓力很大,不能為你的家庭分憂解難,這使你感到痛苦。於是你平生第一次喝了酒,之後便胃裏不舒服,以致發展到今天你仍然時常感到胃痛。如此說來,你現在的情況,是不是同你當初的家庭情況使你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有關係?你看是這樣嗎?

不難理解,谘詢師B的解釋效果更好。谘詢師A的解釋不僅讓求詢者費解,還會讓他感到難堪。因為這一解釋中隱含著責難的意味。

為了讓求詢者能聽懂你的解釋,必須考慮到求詢者的文化背景、個人經曆、年齡特點和價值觀念。解釋應該是理論的通俗化和生活化,應當使用日常生活語言,盡可能少用專業術語。如果必須使用專業術語時,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求詢者說明白。通常,許多概念不必言明,妙喻點化最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