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問題澄清的技術(2 / 3)

由這個案例看出,有些求詢者的自我結論,往往起初來源於一些不很確切的事件,由於不合理的甚至歪曲的簡化,變成了一種抽象的觀念或模糊的情緒。它這對人的影響往往是很大的。谘詢師運用具體化技術澄清問題,就是還原其本來的具體麵自,引導求詢者更確切地看待自己的問題。

二、澄清過分概括化的問題

引起求詢者心理困擾的另一個原因是過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比如,把對個別事件的意見上升為一般性的結論,把對某事的看法發展到對整個人的評價,把“有時”演變為“經常”,把“過去”擴大到“現在和未來”。不錯,管中可以見豹,一葉可以知秋。可問題在於所抓住的一點,是整個事物的本質和主流,還是局部的現象和支流?這一點很重要。有時候一片樹葉也不能代表整個秋天。然而,有些求詢者常常以偏概全,把個別概括為許多,把偶然當做必然,把一次說成永遠。如此等等,都會引起情緒困擾。這就需要通過具體化來澄清。

比如,一位求詢者說班上的同學對自己不好,谘詢師問:“你說班上同學們對你不好,是誰對你不好?在哪些事情上對你不好?你能給我舉些例子嗎?”通過舉例,谘詢師發現原來是有幾個同學喜歡開他的玩笑,有兩次弄得他有些難堪。另外,他想有一兩個知心朋友,都未如願。通過這樣的具體化過程,谘詢師發現求詢者困擾的根源在過分概括化的思維,一是把個別人擴大到全班同學,二是把開玩笑當做是對自己不好,從而影響到他對同學對集體的看法,對人際關係產生不良評價,並進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出現抑鬱、冷漠和不信任等心理。當他把個別的特殊的經驗上升為一般的結論後,這又會強化原有的經驗。當他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周圍環境,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他人時,就會使矛盾擴大化,使問題複雜化。不少求詢者所麵臨的問題,往往都有這樣一個自我惡性循環過程。

了解到事情的實際情況後,谘詢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幫助了。比如,對上麵案例中的求詢者,重在調整認知方式,用合理的觀念代替不合理的觀念,而不是空對空地對求詢者大講改善人際交往的重要。有些谘詢師往往沒搞清楚求詢者問題的具體情況,就匆匆忙忙地發表意見或就事論事,這樣的谘詢效果往往不好。

需要強調的是,求詢者這種以偏概全的思維,經常表現為把對某事的看法發展到對整個人的看法,因而平添了許多必要的痛苦。比如,求詢者常常這樣說:“他太讓我感到傷心了。”“他太壞了。”其實不過是對方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他這樣說太讓我感到傷心了。”“他今天的這一舉動影響太壞了。”前者是直接對人,後者是對具體的事而言。一件事並不能完全代表整個人。因此,需要經過澄清過分概括化的問題,引導求詢者調整思維方式,對事不對人,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一個人,接受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都會犯錯誤這一現實。這對於求詢者是有幫助的。

三、澄清概念不清的問題

同樣一句話,一個概念,一個詞,其中的含義會因人而異,有時甚至相距甚遠。很多的時候,求詢者對某些心理症狀的概念模糊不清,與專業的含義甚至根本不同。谘詢中必須通過具體化技術幫助求詢者澄清概念。下麵就是這樣一個案例。

求詢者:我得了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會不會影響學習,會不會損害健康,會不會導致休學,會不會發展為精神病?我真的很害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