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問題澄清的技術(3 / 3)

谘詢師:具體說說看,有什麼症狀呢?

求詢者:每天晚上總是睡不著。

谘詢師:要多少時間才能睡著?

求詢者:半小時左右。除此之外,就沒有其它症狀了。

谘詢師:誰說你是神經衰弱?

求詢者:是我自己覺得是神經衰弱,去醫院就說自己神經衰弱,醫生聽了也沒多問,就給開了點藥,開了張“休息三天”的病假條。這樣,我就更覺得自己是神經衰弱了。

隨著谘詢會話的進行,逐步澄清了求詢者問題的具體情況。他的睡不著與神經衰弱並沒有必然聯係。原先就有睡不著的情況,一直也沒當回事。前些時候,聽說係裏有個同學因睡眠困難,得了神經衰弱而休學了,忽然覺得自己似乎也會躺下後翻來覆去不能安然入睡。當晚,睡覺時老想著這個問題,覺得特別難以入睡。之後的幾個晚上也是如此,後來發展到白天也提心吊膽。澄清了問題,谘詢師主要對他解釋了神經衰弱的含義,糾正了他對神經衰弱的看法,解除了他的心理壓力。之後,他再次來訪,說自己心裏平靜多了,不再為睡覺痛苦了。

類似的情況在谘詢中並不少見。有的求詢者述說自己得了強迫症、抑鬱症,更有甚者說自己是精神病。然而,經過澄清,往往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然而,這種擔憂卻給求詢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影響了心身健康。這都需要通過具體化的會話過程,引導求詢者把概念搞清。

有時候麵對生活問題,求詢者也會不恰當地使用某些概念。比如,有些求詢者評判某個同學、同事或朋友“很虛偽”,其實,不過是對方沒把內心想法都告訴他而已;有些求詢者在取得成績後抑製自己的喜悅,她認為高興就是“驕傲”,而“驕傲使人落後”;有些求詢者說孩子“不愛學習”,其實,就是孩子晚上完成了老師的作業就休息了。如此等等,這種概念上的混亂就會引起觀念上的混亂和行為的偏差。因此,對於求詢者所涉及的某些關鍵性用詞,谘詢會話中應首先予以澄清,看是否有理解上的片麵或錯誤。

四、澄清用語空泛的問題

有些求詢者說話比較空泛,也需要澄清。這種情況,谘詢師可以采用剝筍方法,層層解析,由表及裏。這也是澄清問題的一種具體化技術。這樣,不僅有助於促進谘詢師對求詢者問題的了解,有助於促進對求詢者其它情況,如個性特點、思維方式、人際關係等的了解,也有助於求詢者自我認識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當求詢者在谘詢師的幫助下,發現了問題的實質,往往可以立刻減輕心理壓力,有時甚至使問題迎刃而解。因此,要讓求詢者準確地講述麵臨的情境及對情境的反應。

為澄清具體情況,可以借用開放式提問,如:“你的意思是……”,“你說你覺得……你能說得更具體點嗎?”“你是怎麼知道的?”“你所說的……是指什麼?”“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等等。有些谘詢師怕給求詢者留下“理解力不強”、“缺乏領悟力”的印象,而不願意提問,隻是自己去猜測。這樣,往往費時又費力,而且可能出錯。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具體化來澄清問題。

當然,就谘詢師方麵說,也要注意針對求詢者獨特的情況作出具體的反應,不隨便使用空泛而抽象的字眼來評價求詢者,更不能隨便給人貼上標簽。比如,“我覺得你太自卑”,“你的性格過於內向”,“你是個悲觀主義者”等。這樣的反應,往往對求詢者會產生很大影響,起到暗示和強化的作用。因此,這樣空泛的評價要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