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求詢者在聽或說的時候握緊了拳頭,既可能表示一種強調,表示鄭重其事,也可能表示一種決心,當然也可以表示一種憤怒。谘詢師應善於結合其它信息來綜合判斷。如果代表決心,則應及時在言行上給予支持和鼓勵;如果代表憤怒,則應及時查清原因,給予疏導。
如果求詢者的身體由緊縮僵化轉為鬆弛自在,緊靠在一起的雙腿開始分開,交叉的雙手放了下來,往往是內心由緊張、不安、封閉開始變得平靜、輕鬆、開放。如果這一步驟反過來了,則表明谘詢增加了求詢者的緊張情緒,可能是谘詢師言談舉止表情等不當或不被對方所接受,或觸動了對方的敏感或要害處,也可能是求詢者將涉及或已經涉及到了自己痛苦或隱秘的問題。這種信息對於谘詢師來說,有重要的價值。
如果求詢者想要壓抑自己強烈的感覺或情感時,往往會不自覺地采取腳踝交疊,雙手抓緊的姿勢,也有的人會咽口水,或咬緊牙關,或抓住手臂等,來克製自己的欲望或衝動。
如果求詢者對谘詢師說的話興趣不大或想早點結束會談,他可能會在座位上反複扭動,坐立不安,讓人覺得是椅子不舒服,其實問題並不在椅子,而在於所處的情境。這種對會話不感興趣的表現還有很多:有的會交叉雙腿,另一隻腳不住地輕輕晃蕩;有的則是不停地用手指敲彈桌子或椅子;有的拿著紙胡亂塗鴉;有的則顯得目光空洞,心不在焉,對問話沒反應或答非所問。谘詢師發現這些情況後,應及時調整內容和方式。
人的心理影響著人的行為,人的基本的心態,也常常會導致一些習慣的外部行為舉止。比如,一個總是感到不幸的人,皺眉成了他固定的表情;一個好侵犯好管閑事的人,老是探頭探腦;一個溫和慈祥的人,常常麵帶微笑。在谘詢會話中,那些較自信的求助者往往能正視谘詢師,而且正視較長時間。缺乏自信或心裏不踏實的求詢者則相反。自信的人眨眼的次數較少,那些非言語行為尤其是代表消極意義的非言語行為也少,因此顯得是更好的聽眾。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習慣的行為舉止也會反過來影響到他內在的心態。比如,當人情緒低落時,挺挺胸,直直腰,這樣簡單的動作,就可使自己由頹喪的感覺轉變為充滿信心。因此,谘詢師除了從中看出求詢者的心態,還應通過一些姿勢體態的調整,來幫助求詢者調整心態。
軀體動作對會話的調節作用,還表現為說者和聽者的角色互換。在會話過程中,很多時侯是無意識地進行著這種角色的互換。
研究發現了許多作為互換信號的非語言行為,可以用來調節聽和說的角色轉換。當谘詢師想停下來聽一聽求詢者的回應時,互換便發生了。為了促進角色的互換,谘詢師可以緩慢地提出一個問題,減慢語速,發最後一個音節時拖長音,講一些結尾詞如“你知道”之類的,或者沉默不語,軀體動作停止並注視求詢者。這都暗示該輪到求詢者說話了。如果經過這一係列的暗示,求詢者還是沒有回應,就可以使用更明顯的動作提示,如輕輕碰一下求詢者並揚起眉毛以示期待。這就是軀體動作的作用。
有時候,求詢者誇誇其談,甚至東拉西扯,不斷地說話,可能是為了來控製會話內容,不想讓谘詢師說話。谘詢師可以頻繁使用請求轉換角色的信號。比如,為了使求詢者盡快地結束談話,谘詢師可采用快速點頭,並伴以好像讚同的話語,如“是”、“是的”、“我知道”等。
有時候,需要求詢者講話,但求詢者卻不健談,剛剛談一點就希望聽谘詢師說話。谘詢師就可以用拒絕轉換的信號,來鼓勵求詢者繼續講下去。拒絕轉換的信號,可以是放鬆的身體姿勢,也可以是沉默和注視對方眼睛,還可以是微笑、點頭或簡短的鼓勵。從而表示自己對他表達的觀點仍然感興趣,希望他繼續說下去。
除了以上作用外,身體動作還能起到緩衝器的作用。緩衝行為包括撕扯紙張,亂寫亂劃,來回搓手,敲叩桌麵等。谘詢師要特別注意求詢者使用這些非語言緩衝行為的頻率。求詢者頻繁做出緩衝行為,或許表示他對谘詢師或所討論的話題感到不安。谘詢師可以由求詢者的緩衝行為頻率,判斷求詢者在谘詢過程中的總體上舒適感程度。
求詢者軀體動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是呼吸。通過求詢者呼吸的慢快或呼吸的深淺,也可以看出求詢者是否感到舒服,情感變化如何,對話題是否關注等信息。比如,求詢者心情放鬆時,呼吸一般是慢而深的,而快而淺的呼吸,常常是警覺、壓力、不安和焦慮心態的反應。
第二,谘詢師要善於發現求詢者衣著服飾傳達的非語言信息。
求詢者的衣著服飾,也是非語言信息交流的一部分。這是因為,衣著服飾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經濟地位,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心理狀態,等等,尤其能體現出求詢者來訪時的心情。比如,一位大學生來訪,穿著一件好些天沒洗的衣服,皺巴巴,而且衣扣不整。這就可能反映出心中的困擾已經幹擾了他的正常生活,也可能反映了他隨隨便便的性格,或者反應了他缺乏自理能力。這樣的人在集體生活中可能被一些人看不慣,因而容易產生矛盾。衣著之類折射出來的信息,可以為谘詢師對求詢者作綜合判斷提供一種素材。比如,一位女性求詢者,本來已經人過中年,卻一身幾乎少女一樣的裝束,正好印證了她的幼稚化心態。
第三,谘詢師要善於發現求詢者副語言線索傳達的非語言信息。
我們已經知道,所謂副語言包括說話的音量、音調、語速,以及停頓和沉默等聲音效果。副語言線索在谘詢會話中的重要性有兩個方麵。首先,我們剛剛談過聽者和說者的角色轉換,副語言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因而有助於控製會話的進程。比如,音調降低意味著說話方希望對方接話,反之,音量加大和語速加快則意味著說話的持續。其次,從聲音線索中就可以辨別出求詢者的情緒狀態。
求詢者說話聲音的高低反應不同的心態。比如,一個求詢者說話很慢,很輕,可能是他內心感到悲傷或對敏感的話題感到害羞,相反,音量加大並語速加快,一般是憤怒或興奮的信號。當然也應考慮個性不同。有些求詢者的聲音低並不就意味著他感到害羞,而是性情如此。
求詢者的口誤,也能向谘詢師提供重要的信息。一般來說,如果口誤較多,往往是內心焦慮和不安的表現。此外,有的口誤可能透露了求詢者的某些內心隱秘的東西。
求詢者的停頓和沉默,也傳達著重要的信息。停頓有兩種類型:有聲的和無聲的。有聲的停頓是指在停頓間隙出現某些發音,如“啊”,或者口吃,或者重複,或者是口誤。有聲的停頓與情緒警覺和焦慮有關。就是說,求詢者出現錯話或口誤等情況,就應該想到他正處於焦慮不安中。無聲的停頓在停頓間隙沒有什麼聲音。無聲停頓或沉默間隙,在谘詢會談中是有某種意義的。求詢者的沉默,可以借以表達情感,思考問題,陷入回憶,回避問題等。關於沉默,後麵第十一章將專題討論。
第四,谘詢師要善於發現空間效應中傳達的非語言信息。
谘詢會話中,空間效應包括谘詢室的可用空間,座位安排,陳設布局,以及谘詢師與求詢者的距離。這些,在初次會話一節中已經談到,這裏側重談談以下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人際空間。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要求獨占一定的空間,叫作人際空間。由於這個空間像一個大氣泡包圍著一個人,因此有的心理學家就形象地稱之為“人際氣泡”。距離太近了不能滿足彼此人際氣泡的要求,人雖然沒有擠在一起,“人際氣泡”先感到“擁擠”了。人際氣泡的“擁擠”就使人感到不舒服。於是,人就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因此,在心理谘詢中,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距離太遠了,求詢者就會選擇前傾身子或靠近你。如果距離太近了,求詢者會覺得他的空間受到侵犯,就會采取一些行動來恢複到合適的距離。這些行為包括轉移目光,或將胳膊交叉抱在胸前,等等。當然,所謂適當距離要因人而異。其中的年齡、性別等,都是應該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