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阻抗的處理技術(1 / 3)

一、阻抗的表現

心理谘詢中,常有這樣的情形,求詢者一再要求來訪,可是谘詢會話開始後,卻不能順利進行下去了,甚至有的求詢者幹脆說下次再談而中斷會話。這,就是心理谘詢中遇到了阻抗。所謂阻抗,就是求詢者對於心理谘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它可以表現為求詢者對於某種焦慮情緒的回避,或對某種痛苦經曆的否認,因而阻礙了谘詢的進展。

阻抗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阻抗的意義在於增強個體的自我防禦。在傳統的精神分析學說中,阻抗也是所有心理防禦機製的總和。弗洛伊德對阻抗的定義,強調了潛意識對於個體自由聯想活動的阻礙作用。羅傑斯則認為,阻抗是個體對於自我暴露及其情緒體驗的抵抗,目的在於以免個體的自我認識與自尊受到威脅。這一觀點體現了個體的認知對於自我意識的防護作用。此外,有些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把阻抗理解為個體對於其行為矯正的不服從,或者是由於個體對心理谘詢已存疑慮,或者是由於個體缺乏行為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一觀點反映了個體行為變化與環境控製的相互依賴。雖然上述理論不盡相同,但是,這些理論都表明了一點,阻抗對於心理谘詢過程有深刻的影響。心理谘詢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衝破阻抗的過程。

阻抗分為有意識的阻抗和無意識的阻抗。對於有意識的阻抗,經過谘詢師的解析和引導,往往可以解除。而無意識的阻抗在谘詢中更有意義。弗洛伊德認為,那些人們不願談論的東西,不能自我承認也不能向別人承認的東西,可能比他們談到的東西更有谘詢價值。如果能使求詢者認識到他在阻抗,那就是谘詢的一大進步。當然,無意識的阻抗更難解決。因為求詢者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心理阻抗,也不承認這是阻抗,甚至當谘詢師指出其阻抗時,他還會感到委屈或不理解。因此,谘詢師一定要從幫助求詢者出發,以雙方共同探討問題的態度,分析阻抗背後隱藏的動機。絕不能把求詢者的阻抗,當成故意製造事端來對待。

作為谘詢師,了解阻抗的表現形式,並有效地克服阻抗,可以增進谘詢師與求詢者之間的心理溝通,促使求詢者對自己心理和行為的領悟,推進心理谘詢的進程,提高谘詢會話效果。因此,對阻抗我們必須有足夠的重視。

阻抗有很多方麵的表現,我們下麵來逐一分析。

第一,是說話程度上的阻抗。

阻抗在求詢者說話程度上的表現有三種:沉默、少言和多話,其中以沉默最為突出。沉默往往表示了求詢者的某種強烈抵觸情緒。要緩解這種情緒不可強求,需要谘詢師通過耐心的解說和真誠的態度才能破除。另一方麵,我們要注意把阻抗性的沉默與反省性的沉默區分開來,前者是對抗的表現,而後者則是領悟的需要。關於沉默,我們還要專門來談,這裏就不說了。

所謂少言,就是在谘詢會話中求詢者話很少,通常隻是以短語、簡句及口頭禪如“嗯”、“啊”等應答。這種情況,也是求詢者對心理谘詢的抵抗,會使谘詢師產生困惑及挫折感,讓你無法深入了解他內心世界及對心理谘詢的態度。少言也常見於那些被迫谘詢及對心理谘詢充滿戒心的人。

多話的表現,就是求詢者在心理谘詢會話中滔滔不絕的講話。表麵看來,好像是積極回答谘詢師提問,其實背後隱藏了某種潛在動機:或者為了減少谘詢師講話的機會,或者為了回避某些核心問題,或者為了轉移谘詢師的注意力。總之,都是為了回避那些求詢者不願接觸的問題,以避免由此而產生的焦慮與其它痛苦的體驗。如有的拖拉作業的學生來谘詢時,往往大談其作業多麼困難與時間多麼緊張,其實是回避了個人意誌對作業拖拉的影響。不過,這種情況往往不是故意而為,多是無意之間這樣做的。後麵,我們也將專題再詳細討論這個多話的問題。

第二,是說話內容上的阻抗。

在心理谘詢會話中,求詢者還經常通過他對談話內容的控製,來表現他對心理谘詢及其自我變化的阻抗。常見的形式有很多。

一種形式是理論交談。所謂理論交談,就是求詢者擺出很專業的樣子,竭力用心理學上的術語與谘詢師交談。表麵上,這種交談似乎增進了兩者之間的交流,實際上表現了求詢者對谘詢師的某種疑慮,以及企圖加以控製的欲望。因此,理論交談是求詢者進行自我保護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有個求詢者因情緒低落來訪,在見麵時,他首先告訴谘詢師,他讀了許多有關心理谘詢的書籍,並不斷地把其中有關情緒低落的療法部分向谘詢師提問。他這樣做是因為,雖然感到困惑而求助,卻又試圖回避談其自身的情緒問題,同時也想增強他在心理谘詢中的地位。這種情況,隻有使他首先清楚地看到並突破阻抗,才能使他真正接受心理谘詢。

一種形式是情緒發泄。所謂情緒宣泄,就是求詢者對於某些談話議題的強烈情緒反應,常常表現為大哭大鬧,淚流不止,或不自然的大笑。這種反應是為了避開焦慮和痛苦的意念。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心理防禦表現。

一種形式是談論小事。這種情況是指,求詢者就谘詢會話中無關緊要的小事談論不止。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回避談論核心問題,並轉移谘詢師的注意力。談論小事往往是心理谘詢中最輕微,也是最不易發現的阻抗表現。一不留神,谘詢師就會跟著求詢者的話題陷入細微末節,而偏離谘詢會話目標。

一種形式是假提問題。就是求詢者向谘詢師,提出似乎適宜實際上毫無意義的問題。比如,關於心理谘詢的目的、方法、理論,以及谘詢師的私人情況等問題。這類問題往往與心理谘詢本身沒有密切聯係,也常常讓谘詢師無從回答。即使能夠回答也沒有意義。因為求詢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出於某種自我保護需要,是為了回避某些真正的問題。

第三,是說話方式上的阻抗。

這種阻抗,是通過求詢者語言交流中不同方式體現出來的。其具體表現形式,因人而異。

一個是外歸因。指的是求詢者把引起某種心理衝突的原因,完全歸結於外界作用的結果,而回避從自身的角度找原因。這是一種心理定勢的表現。心理外歸因嚴重阻礙了求詢者的自我反省,使人將一切錯誤客觀化,並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這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在心理谘詢中,它可以使求詢者對自我暴露產生強烈抵觸情緒。比如,一個易於生氣的人,常怪罪別人惹他生氣,而不願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

一個是健忘。這是指求詢者在談論使人感到焦慮和痛苦的話題時,所表現出的健忘現象。它是求詢者對於某種痛苦經曆長期壓抑的結果。特別是當谘詢師竭力啟發求詢者的某種痛苦記憶時,求詢者常會通過各種方式來表現出健忘。比如,研究表明,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集中營的存活者,往往不願意提起往事,即使在談論中,也常對一些細節表現出記憶模糊。這就是壓抑痛苦經曆而導致的健忘。

一個是順從。這是指求詢者對谘詢師的每一句話,都表示絕對讚同和服從,讓谘詢師反而無法深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比如,有些被迫接受心理谘詢的人,會對谘詢師表現出格外的尊重和客氣,從不與谘詢師爭論。其結果,使谘詢師無法為他提供真正有效的幫助。由於順從所具有的隱蔽特點,常使人不易發覺對方潛在的阻抗。這是谘詢師需要當心的。

一個是控製話題。這是指在谘詢會話中,求詢者一味要求谘詢師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回避自己不願談論的話題。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因談論不願談論的問題而產生的焦慮。此外,控製話題還可以強化求詢者在心理谘詢過程中的自尊與地位。

一個是最終暴露。這是指求詢者故意在谘詢會談的最後時刻,才講出某些重要事件,使谘詢師感到措手不及,借以表達他對心理谘詢的某種抵抗。當然,有時候求詢者最後談出重要問題,是因為顧慮和壓力。我們要注意把這種情況和阻抗性的最終暴露區別開來,不能簡單地把最終暴露都視作阻抗的表現。

第四,是谘詢關係上的阻抗。

谘詢關係上的阻抗是指,求詢者通過故意破壞心理谘詢的安排與規定,來實現其自我防禦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有,不認真履行心理谘詢的安排,誘惑谘詢師以及請客、送禮等。

不認真履行心理谘詢的安排包括:不按時赴約,或借故遲到或早退,不認真完成谘詢師提出的作業要求,不付或延付谘詢費等。這些行動均對心理谘詢的順利進展帶來阻礙。

所謂誘惑谘詢師,是指求詢者通過引起谘詢師注意其言行、裝扮等,來影響心理谘詢的進程,並加強自己在心理谘詢中的地位。比如,有的求詢者對谘詢師發生興趣,就會通過自身刻意打扮,或大講自己的有趣經曆,來試圖引起谘詢師對自己的興趣。這種密切私人關係的做法,是為了達到控製谘詢關係發展的目的。

此外,請客送禮也可以表示求詢者的某種自我防禦需要,或者表現了全局控製心理谘詢關係的欲望。因此,在保持谘詢關係的過程中,谘詢師和求詢者坐到酒席上的情況是應該避免的。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也就難以保持谘詢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