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認知領悟療法操作技術(1 / 2)

一、認知領悟療法的特點

所謂認知領悟療法,就是通過反複解釋,使求詢者領悟其心理和行為的幼稚性,進而改變認知,減輕或消除症狀的一種心理療法。這一療法是我國心理學家鍾友彬於上個世紀70年代,運用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原理,結合我國國情首創的。因此,也叫“鍾氏領悟療法”。這可以說是精神分析療法的中國化。

認知領悟療法認為,中國的傳統觀念與精神分析理論至少有兩點是相通的,一是,人們相信幼年的經曆或遭遇,對人的個性以及日後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比如,俗話說的“從小看大,三歲看老”;二是,人們認為可以從成年人的觀念作風和行為中,看出他幼年時期所受的影響。這說明早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人在麵對困境難以應付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表現出幼年期的情緒,用幼年方式來對待現實的困難。由於這些和成人的身份不相稱,不協調,於是就成了病態的心理了。因此,認知領悟療法的關鍵是,通過會話溝通,讓求詢者深刻認識其病態情緒和行為的幼稚性,領悟到這些情緒和行為,是一種幼年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從而放棄這些幼年模式,用成人的行為模式來代替,使心理成熟起來。這個方法最適應的症狀,是強迫症、恐怖症、性心理變態等。

認知領悟療法與精神分析療法的不同在於,認知領悟療法的重點,放在幫助求詢者分析症狀的幼稚性,而精神分析療法特別強調回憶以往的具體事件。認知領悟療法與一般認知療法的不同在於,認知領悟療法促使求詢者領悟的是其症狀的幼稚性,而一般認知療法強調的是一般認知的改變。

二、認知領悟療法的操作

認知領悟療法的運用,有一個基本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是初步會話診斷。初次會話主要讓求詢者敘述心理障礙產生發展的曆史,以及具體表現內容。作出診斷後就進行初步解釋,明確告訴求詢者心理障礙是可以解決的,但必須配合,對谘詢師的提示和解釋,要聯係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療效取決於求詢者自己的努力程度。

第二步是建立谘詢關係。這時候,主要詢問求詢者的生活史和容易回憶的有關經驗,但不要求深入回憶,對於夢也不作過多的分析。目的是建立相互信任的谘詢關係,使求詢者真誠地相信谘詢師的解釋。

第三步是領悟症狀性質。在良好谘詢關係的基礎上,與求詢者一起分析症狀的性質,結合求詢者的具體情況,引導他們領悟,這些症狀大都是幼稚的不符合成人邏輯的情感和行動,有些想法近似於兒童的幻想,在正常人看來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第四步是改變認知模式。當求詢者對上述解釋和分析有了初步領悟後,就向求詢者進一步指出,心理障礙的根源,在於腦子裏留下的過去甚至是幼年期生活經曆中的精神創傷。這些精神創傷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時,還會再現出來影響人的心理。求詢者領悟後就應該用成人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幼年生活經曆中的精神創傷,看到這些精神創傷,是過去心理防禦機製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反應結果,現在時過境遷,就不應該重複過去幼稚的反應模式,從而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成熟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下麵,我們結合一個案例來具體領會這一療法的操作程序。在這個案例中,求詢者是一位中年男性。

第一次會見

求詢者簡述病史如下:一年夏天的一天,妻子的一個女友在他家留宿一夜。據說這個女友患病,正在某醫院診治,可能是癌症。妻子留下她事前沒有和求詢者商量,他心中不愉快,怕有病菌傳到他和家人身上。次日即洗手、洗床單等,大洗一遍後仍不放心。以後更是怕被“傳染”上癌症。每天下班回家後多次洗手、洗衣。逐漸加劇。幾個月以後有一天在街上走,一個戴黑袖紗的人迎麵走來換擦了他的外衣一下,他當即非常恐懼,認為對方家中死了人,身上有細菌,一定傳到他身上了。急忙回家,扔掉外衣,洗澡,用開水洗燙內衣,花了很長時間。以後對什麼都不敢碰。用鈔票也要先用開水燙過才敢用,起初尚可勉強工作。第二年曾兩次住入精神病院,診斷為強迫症。用過各種抗精神病藥物都無效。完全不能工作。怕別人談到死人、癌症,怕見到棺材和追悼會用的花圈等。

身體檢查正常,求詢者積極要求解除他的痛苦。谘詢師沒有讓他回憶往事,隻和他一起討論他對癌症恐懼的性質,指出這種恐懼和用洗滌方式來消除恐懼的行動,都是幼稚的心理表現。在討論中有以下一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