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行為療法操作技術(1 / 2)

一、行為療法的特點

所謂行為療法,是指按照一定程序,來消除或矯正問題行為的一種心理療法。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以及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揭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還有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和華生提出的學習理論,法國精神病理學家讓內倡導的再教育理論。

行為療法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強調外在的看得見的問題行為,不關注引起這些問題行為的原因及其演變過程;二是強調最近而不是過去的問題行為,即重視現有症狀;三是強調根據行為改變的程度來評價療效。

行為療法與精神分析療法的最大區別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前者把問題行為看作是習得性反應,是不良學習的結果,後者把問題行為看作是內心衝突不能解決而表現出來的症狀;二是,前者側重於問題行為的矯正,用正常行為來代替問題行為,後者側重於幫助求詢者對自己問題行為的領悟;三是,前者消除問題行為的方法,是製定正常行為的學習過程,後者則依賴分析和解釋,促使求詢者對問題行為症結的領悟,而最終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行為。行為療法的主要適應症狀為神經症、人格障礙、以及口吃、咬指甲等行為障礙。

二、行為療法的操作

行為療法具體操作起來,又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們這裏介紹主要的幾種。

一種是係統脫敏療法。

係統脫敏療法是一種減輕或消除恐怖焦慮等症狀的心理療法。因為治療過程是有序而連續的,所以稱係統脫敏療法。這種療法的原理是:恐怖焦慮等神經症性症狀,起因於原來不引起恐怖焦慮反應的中性刺激,與恐怖焦慮反應多次結合而演變成的較為穩固的恐怖焦慮刺激。如果能把這種演變而成的恐怖焦慮刺激與鬆弛反應多次結合,就能逐漸削弱恐怖焦慮刺激與恐怖焦慮反應之間的聯係,減輕對恐怖焦慮刺激的敏感性,從而使它們最終還原成不引起恐怖焦慮反應的中性刺激。

係統脫敏療法的實施有兩個條件,也就是必須進行的兩種準備工作。

一是要學會肌肉放鬆,以達到可以隨時隨意進入到全身鬆弛的狀態。在訓練時,讓求詢者首先學會體驗,肌肉緊張與肌肉鬆弛之間在感覺上的差別,以便在獲得鬆弛體驗感覺後,能主動掌握肌肉鬆弛的方法和過程。比如,緊握拳頭,然後放鬆,求詢者就能體會什麼是緊張感覺,什麼是放鬆感覺。然後,進行全身各部分肌肉先緊張後鬆弛的訓練,一般順序為:手→上肢→肩→頭部→頸→胸→腹→臀→下肢→腳,直至能主動自如地放鬆全身肌肉。這種訓練要反複進行才行。

二是把引起恐怖焦慮反應的刺激情景,按恐怖焦慮強度由弱到強順序排列。比如,治療社交恐怖症,可把引起社交恐怖的具體情景由弱到強作如下排列:家人→好友→熟人→生人→同性→異性。如果有條件,也可以把上述情景製成幻燈片或錄象帶,以便進行模擬訓練。

在具體實施係統脫敏療法時,可以讓求詢者坐在舒適的沙發上,製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並讓求詢者全身肌肉放鬆。如果上述恐怖情景已製成幻燈片或錄象帶,就先放映第一等級情景,讓求詢者注視和進一步放鬆肌肉。如果這一情景因肌肉放鬆導致精神放鬆而不再引起恐怖,即轉入放映第二等級情景。這樣依等級訓練,循序漸進。如果對某一等級情景突然感到恐懼和肌肉緊張,就要退到前一等級情景,重新進行肌肉放鬆,直到對前一等級情景已完全無恐怖反應,再重新放映原先引起恐怖的某等級情景,等到不再恐怖時,再繼續放映下去。直到全部情景不再出現肌肉緊張和恐怖反應為止。如果沒有製作幻燈片或錄象帶,可以讓求詢者在想象中進行,具體方法與放映幻燈片或錄音帶相同。這裏,前者可以稱為模擬情景,後者可以稱為想象情景。治療並未到此為止,還必須從模擬情景或想象情景轉移到現實情景中來。由谘詢師陪伴求詢者,直接在現實生活情境中逐級接觸這些情景,並同時放鬆肌肉。一般情況下,在模擬情景或想象情景中能夠做到肌肉放鬆和不再恐怖,絕大多數在現實情景中也能成功地做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