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認知療法操作技術(1 / 1)

一、認知療法的特點

所謂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適應不良的認知,來矯正適應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心理療法。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較為廣泛,既有弗洛伊德和貝克的認知階段結構理論,也有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同時也受到古希臘斯多亞學派認識決定行為理論的影響。

認知療法認為,認知過程是情緒和行為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情緒障礙和行為障礙,與適應不良的歪曲認知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要克服情緒與行為障礙,就要找到求詢者頭腦中那些適應不良的歪曲的認知,經過調整,變為與現實相適應的認知,從而消除情緒障礙和行為障礙。認知療法的適應症,主要為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抑鬱性神經症等神經症,以及部分人格障礙、性心理障礙與心身疾病。

二、認知療法的操作

下麵,我們來看看認知療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首先,向求詢者說明,適應不良的認知會導致適應不良的情緒與行為。讓求詢者認識到,認知是人對己、對人、對事的認識與看法。適應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常因適應不良的認知而產生。而適應不良的認知主要是指那些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觀念與信念。如果調整有關的非理性認知,就可以減輕和消除情緒和行為問題。

其次,發現並分析求詢者與主訴問題有密切關係的適應不良認知,並指出其不合理性。適應不良的認知主要有非邏輯性思考、非合適性思考和非合理性思考。非邏輯性思考是缺乏必然邏輯聯係的錯誤思考,表達極為武斷,如“假如我考不上大學,那我的前途就完了。”非合適性思考是自貶性思考,表麵上看起來似乎合符邏輯,但明顯帶有自我否定傾向,如“我從來沒有演講過,要我當眾發表長篇意見,我可不行。”非合理性思考是違背客觀實際的思考,有的似乎順理成章,但卻隱含著謬誤,如以前犯過錯誤,就認為以後一定也會犯錯誤;別人對自己提了一些意見,就認為自己以前肯定得罪過此人;夏天從空調房出來後中了暑,就從此不敢再進空調房,等等。這些適應不良認識隻要與主訴問題相關,谘詢師就要敏銳地發現它,並分析與現實的差距,指出其非合理性。

再次,幫助並督促求詢者改變適應不良認知,建立正確的觀念,以產生良好情緒與適應性行為。改變適應不良認知,要找出根源或起因,然後再在現實中加以檢驗和修正。隻有這樣,才能建立正確的觀念。在改變適應不良認知和建立正確觀念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針對性強的技術。比如,對幹什麼事都失去信心,總認為難以成功而幹脆什麼事都不想幹的求詢者,可先采用“積極工作計劃”的技術。也就是讓求詢者自己製定日常生活工作表,如打掃房間,帶孩子散步10分鍾等,以使其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興趣,無形中改變對生活的態度,增強信心。然後采用“逐步指定工作”的技術,就是指定求詢者由易到難做一些必需的工作,完成後就表揚強化,鼓勵他進一步做更難的工作,從而使他建立自己有能力做事的信心。這兩種技術的目的,都在於設法打破求詢者什麼都做不成而毫無信心的態度,從而改變其錯誤認知和消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