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讓自己抱有這樣的幻想:肯定會有萬全之策可以使你擺脫困境。萬全之策往往是很難找到的,或者說你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思考。謹慎之道,在於知道如何分辯不同行為的結果,從而選取一個危害較小的方法。這也就是“害之中取其小”的道理。
就拿大家熟知的司馬光砸缸來說,撇開急中生智不談,孩子們玩耍闖了禍,大人知道了肯定是要打罵的。但淹死人是大禍,砸壞缸是小禍,權衡一下,當然應該破缸而救人。兩害相權取其輕,是極簡單明白的道理,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但人的頭腦經常是不夠清醒的,舍近而求遠,舍大而求小,趨害而避利,狐疑而不定……都是經常發生的事。還有一種人,愛極力求全,人也要救,缸也舍不得砸,一點兒損失也不想有。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
有一個你或許已經熟知的故事:
某一天,山頂上有四個小孩在做遊戲,就在他們玩得最投入的時候,突然,山下的樹林裏“嘩啦”一聲,竄出來一隻大狗熊。這隻狗熊雖然步履蹣跚,但它“與時俱進”地向山頂走來,這四個小孩心裏都清楚,這隻狗熊到山頂將開展什麼樣的“創新工程”。
其中一個小孩,反應特別快,拔腿就跑。這是一個專門練短跑的小子,一口氣跑出了好幾百米。凡人遇到危機的時候,往往首先拿出自己的第一核心競爭力來擺脫危機。這小子跑出很遠,感覺身後沒有動靜,自覺暫時安全了,才回過頭來向山頂望去,人通常隻有在自覺安全的時候才會關心其同類(雷鋒除外)。小孩發現,他的三個小夥伴還在山頂,沒動!於是,他著急了,向山頂喊:“你們三個快跑啊!狗熊上來是要吃人的。”
第二個小孩回答說:“你說的是廢話,誰不知道狗熊要吃人,你隻知道狗熊會吃人,狗熊還有一個核心競爭力,它最善於長跑,你跑有什麼用?我的第一任務不是跑,而是穿好跑鞋,係好鞋帶兒,我不用跑過狗熊,反正我也跑不過狗熊,我能跑過你們就行了!”
我們姑且不論第三個小孩和第四個小孩,因為我們的重點在這兩個小孩身上。這個故事可以有無數種解讀的方式,可以引起你的許多思考。但是在這裏,我們想要說的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前兩個小孩的反應是大部分人本能的選擇。在危險麵前,人首先會考慮自己,這是本能的反應,其次才會考慮別人。第二個小孩的話尤其有意思,他說出了很多人的心思。
麵對朋友和熊,你會怎麼選擇?
能夠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畢竟不多,在危險麵前人們總是會本能地根據“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做出選擇。不過人們麵對這種生死抉擇的機會也不多。更多的時候,是麵對自己的失誤時,我們該怎麼做。就像故事中的囚徒一樣,犯了錯誤,該怎麼辦呢?
來看一個發生在高明的老師和聰明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兩位交往甚密的學生在杜克大學修化學課。兩人在小考、實驗和中期考中都表現甚優,成績一直是A。在其末考試前的周末,他們非常自信,於是決定去參加弗吉尼亞大學的一場聚會。由於聚會太盡興,結果周日這天就睡過了頭,來不及準備周一上午的化學期末考。他們沒有參加考試,而是向教授撒了個謊,說他們本已從弗吉尼亞大學往回趕,並安排好時間複習準備考試,但途中輪胎爆了。由於沒有備用胎,他們隻好整夜呆在路邊等待救援。現在他們實在太累了,請求教授可否允許他們隔天補考?教授想了想,同意了。
兩人利用周一晚上好好準備了一番,胸有成竹地來參加周二上午的考試。教授安排他們分別在兩間教室做答。第一個題目在考卷第一頁,占了10分,非常簡單。兩人都寫出了正確答案,心情舒暢地翻到第二頁。第二頁隻有一個問題,占了90分。題目是:“請問破的是那隻輪胎?”結果是,兩個學生同時在卷子上乖乖地向教授承認撒謊並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