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在每年都舉辦的環法自行車賽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選手們在到終點前的路程常以大隊伍(Peloton)方式前進。他們采取這策略是為了令自己不至於太落後,又出力適中。而最前方的選手在迎風時是最費力的,所以選擇在前方是最差的策略。通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大家起先都不願意向前(共同背叛),這使得全體速度很慢,而後通常會有二或多位選手騎到前麵,然後一段時間內互相交換最前方位置,以分擔風的阻力(共同合作),使得全體的速度有所提升,而這時如果前方的其中一人試圖一直保持前方位置(背叛),其他選手以及大隊伍就會趕上(共同背叛)。而通常的情況是,在最前麵次數最多的選手(合作)通常會到最後被落後的選手趕上(背叛),因為後麵的選手騎在前麵選手的衝流之中,比較不費力。
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自行車賽事的比賽策略也是一種博弈,完全可以用囚徒困境的道理來解釋。
在現實生活中,這個賽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衝在最前麵的人,得到的阻力無疑是最大的,最後還往往會後麵的人超越。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當自己的力量不夠強大時,可以選擇共同合作走在前麵或者是暫時退後,總之不要在前方廝殺;當自己的力量強大到可以抵禦外來阻力時,就可以選擇卓然出眾(背叛)。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因為你的選擇可能就決定了你的成敗。
隋末,因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京城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
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李淵知道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時機不成熟,所以那時候他不肯背叛。如果當初李淵聽了隋煬帝的話,怒火中燒馬上與之理論或采取兵變,很可能會因為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而失敗。一旦失敗,就永遠沒有機會從頭再來了。
選擇衝在眾人前麵,也就是“背叛”,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稱者王侯敗者寇,如果你的羽翼足夠豐滿,當然也可以選擇做強悍的囚徒。
2007年底的一場並購之爭,博弈的一方——國美電器,成功地並購了大中電器,在並購戰中徹底戰勝了老對手蘇寧電器,或許這次博弈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
本來蘇寧以30億元收購大中的計劃似乎逐漸明朗:蘇寧接管了大中電器北京以外的門店,蘇寧人員開始進入大中電器北京主要門店,並開始安裝蘇寧獨有的銷售終端POS機和監視器。大中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已向員工傳達收購後不會有裁員和降薪之舉。一切顯示,收購似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