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起了變化。12月12日下午,蘇寧突然將已安裝在大中電器門店的POS機和監視器拆除卸走,蘇寧人員同時撤出。晚上9點,蘇寧發布公告宣布退出大中並購。正當人們還沒從蘇寧為何放棄大中的疑問中緩過神來,第二天12月13日,國美即發布公告參與並購大中。12月14日22時58分,國美發布公告宣布借助第三方曲線收購大中,並在當天就劃撥出36億元人民幣。
蘇寧在公告中解釋,之所以退出對大中的收購,是由於與大中“在核心條款上未達成共識”。所謂的核心條款就是收購價格。蘇寧已經與大中進行了近一年的接觸,蘇寧委托的第三方機構已經對大中內部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摸底,雙方雖然一直沒有簽訂收購合同,但也基本上達成了口頭的“君子協定”:在麵對多方買家時,倘若第三方的出價高於蘇寧2-3億元之內,蘇寧都具有優先購買權;但倘若第三方出價超出這個範圍,大中自然也有選擇新的買家的權力。
有人質疑,為何蘇寧與大中談了一年多卻遲遲沒簽協議,最終讓國美搶了先機,也許這正是蘇寧缺乏並購經驗的表現。對此,知情人士認為,正是由於蘇寧與大中接觸了一年多,對大中的家底有足夠的了解,才會在價格上患得患失,甚至認為在收購價格上還有再商量的餘地。
這就是一場囚徒的博弈。
大中是鐵定要賣的,時間拖得越久,價格可能會越低,這恐怕就是蘇寧一直不急於出手的原因。雖然,蘇寧深知,收購大中將成為其進入北京這個重要市場、並具備與國美抗衡最難得的、也是唯一的機會。而且,大中在北京的門店布局與蘇寧的重合度在15%左右,與國美的重合度在50%以上,因此,蘇寧認為由自己收購大中會更有意義。另外,一向重情義的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手中的另一張牌就是張大中的情感因素。在國美收購永樂之後,張大中自感被永樂“欺騙”,加上與國美在北京市場近20年的競爭,難免存在不少“交惡”的記錄,而蘇寧自然而然成為了大中的患難之交。
但顯然,蘇寧低估了國美在資本市場的運作能力。試想,如果蘇寧收購大中,其在北京市場的占有率將超過國美穩坐第一的位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況且是在國美的大本營北京,以國美老板黃光裕的做事風格是絕對不能忍受的。據知情者透露,在最後關頭,黃光裕顯示出了誌在必得的魄力:無論蘇寧出價多少,國美都會加價20%。這個價格超過了蘇寧、大中君子協定中2億-3億元的底限,也超出了蘇寧的心理預期,甚至讓人覺得這是大中用來要挾蘇寧的砝碼,於是蘇寧選擇了退出。
更重要的是,國美沒有再給對手任何反複的機會,迅速簽下協議並發布公告。即使蘇寧有意反悔,也無力回天了。
雖然多花了些錢,但國美收獲遠大於付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某種程度上消滅了對手、攔截了對手。而蘇寧為什麼會在這場競爭中敗下陣來?一方麵在於它沒有正確評估對手,另一方麵在於它違背了囚徒困境的原則,放棄了競爭。並購就是一場博弈,國美和蘇寧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兩個匪徒,堅持下去對任何一方都是占優的策略,放棄者將會失去主動,而強悍的那方終將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