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利誘——得分最高的給獎金;
?\t煽風點火——對小王說:“小王啊,你知道我們公司要提拔一批新的管理人員,我是很看好你的。不過你看老張,都拖家帶口的得了,最近還經常幹到半夜,也在叫著勁呢。你現在沒有家庭負擔,可不能比他落後了,這樣我也好在老板那給你說好話。”然後對老張說:“你看人家小王,天天工作到半夜,才畢業沒多久,業績已經有聲有色了。你可是老員工了,如果成績還比不上新來的,讓我怎麼向老板推薦你啊?”
總之,這一套策略用下來,如果運用得好,員工能都會攀比著加班加點努力工作。
不過也不一定!尤其是如果你接管的部門成立已久,員工們都非常熟悉,有一定交情的時候,這套手段就不那麼靈驗了。工資是按月領的,員工們在進行的是無法預期次數的多次博弈。有理性的員工很快就會發現,聽老板的話隻會讓自己更辛苦。漸漸的他們就會達成默契,從囚徒困境中擺脫出來:原來什麼樣還是什麼樣,能偷懶就偷懶。獎金輪流拿;拿了獎金的要大出血,安撫住其他沒拿到獎金的。
這時候,你會想到,找一個非理性的人來,擾亂員工們的默契。於是招聘一個任勞任怨,加班加點的“笨蛋”到辦公室,如果別人不努力,每個月的獎金就都給“笨蛋”。但這樣做,還是不見得有成效。因為其他員工會孤立“笨蛋”,作為對他的懲罰,這就大大增加了“笨蛋”的博弈成本。過不了多久,“笨蛋”就會發現,或者加入到其它同事的陣營裏去;或者,到處樹敵,得到的獎金還補償不了損失,而且失去了大家的幫助,工作很難進行,獎金還是拿不了多久。於是,“笨蛋”開始變得理性,囚徒困境還是沒出現。
讓員工去跟不太容易與他們達成默契或合約的人博弈,就可以讓他們在囚徒困境中多陷一會。比如,讓員工以小組的方式相互競賽,就比對個體的激勵更有效一些。甚至可以讓自己的部門和處在異地的同性質部門競爭,這樣的兩個部門人員因為沒什麼在一起相處的機會,是很難達成協議的。這樣就可以幫你成功地製造出“困境”。
還有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可以利用不在場的第三方設置困境,來看一個故事:
你一定知道,春秋時楚國傑出的軍事家伍子胥,有過一段逃亡生涯。因為政治原因,他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王殺害了,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
在逃亡中,伍子胥在邊境上被守關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對他說:“你是逃犯,我必須將你抓去麵見楚王!”
伍子胥說:“楚王確實正在抓我。但是你知道楚王為什麼要抓我嗎?”
斥候冷冷說:“我沒必要知道,你是逃犯,我就可以抓你去領功取賞。”
伍子胥從容自若地說:“不,你需要知道。因為有人跟楚王告密,說我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寶珠,可我的寶珠已經丟失了。楚王不相信,以為我在欺騙他。我沒有辦法了,隻好逃跑。”
斥候冷笑說:“寶珠丟了,至少我還抓住了人,我想楚王還是有打賞的。”
伍子胥搖頭說:“這,你又錯了,現在你抓住了我,還要把我交給楚王,那我將在楚王麵前說是你奪去了我的寶珠,並吞到肚子裏去了。楚王為了得到寶珠就一定會先把你殺掉,並且還會剖開你的肚子,把你的腸子一寸一寸地剪斷來尋找寶珠。這樣我活不成,而你會死得更慘。”
斥候信以為真,非常恐懼,覺得沒必要以命相搏去換取那一丁點的打賞,於是趕緊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終於脫險,逃出了楚國。
這個故事可以算是囚徒博弈的一個精彩注解,麵對可能出現的潛在的危機,人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以保證自己能夠免於陷入困境。由此,伍子胥三言兩語就改變了自己的劣境。他編造出一個故事,利用不在場的吳王,應用囚徒困境,成功地幫助他解決了逃跑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