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放手時就放手(1 / 2)

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人們把椰子挖空,然後用繩子綁起來,接在樹上或固定在地上留了一個小洞,洞裏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隻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而無法握著拳伸出來,於是猴子聞香而來,將它的手伸進去抓食物,理所當然地,手便伸不出來。緊握的拳頭伸不出洞口……

當人來時,猴子驚慌失措,但就是逃不掉。並沒有任何人捉著猴子不放,相反地它被自己的執著所俘虜,它隻需將手放開就能伸出來。可是,鮮有猴子能放下。

該放手的時候不肯放手,並不是隻有猴子這樣。

一天早上,媽媽正在廚房清洗早餐的碗碟。她有一個4歲的小孩子,自得其樂地在沙發上玩耍。突然,媽媽聽到孩子的啼哭聲。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媽媽趕緊衝到客廳看孩子。

原來,孩子的手插進了放在茶幾上的花樽裏。花樽是上窄下闊的一款,所以,他的手伸了進去,但抽不出來。母親用了不同的辦法,想把卡著了的手拿出來,但都沒有用。

媽媽開始焦急,她稍為用力一點,小孩子就痛得叫苦連天。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媽媽隻好用了下下之策,就是把花樽打碎。可是她稍有猶豫,因為這個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不過,為了兒子的手能夠拔出夾,這是惟一的辦法。結果,她忍痛將花樽打破了。

雖然損失不菲,但兒子平平安安,媽媽也就不太計較了。她叫兒子將手伸給她看看有沒有損傷。雖然孩子完全沒有任何皮外傷,但他的拳頭仍是緊握住似的無法張開。是不是抽筋呢?媽媽再次驚惶失措。

原來,小孩子的手不是抽筋。他的拳頭張不開,是因為他緊握著一個硬幣。他是為了撿這一枚硬幣,所以才讓手卡在花樽的口內。小孩子的手抽不出來,其實,不是因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為他不肯放手。

小孩子不懂事,那麼我們呢?有沒有過這樣愚蠢的時刻?

生活中魚和熊掌都能兼得的時候很少,每一次放手是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報。緊握雙手,肯定是什麼也沒有,打開雙手,至少還有希望。

人往往會不惜一切求取成功。可是,有些放棄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學會優雅地放棄, 從經驗中成長。就像鬆開一個握緊的拳頭,我們會感到自在而有活力。

人正因為看不開、放不下才會有許多痛苦。當自己有了舍棄的智慧時,就會豁然開朗,生命會馬上向你展現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致。倘若蝌蚪總是炫耀自己的尾巴而舍不得放棄,那它將始終長不成自由跳躍的青蛙。不要忘記,現在放手是為了更好地握住明天。

但是現實生活中,陷入協和謬誤困境卻不肯放手的投資項目比比皆是。很多時候投資過半,行情卻急轉直下。到底是繼續投資還是決然退出,總是令投資決策者左右為難。實際上,一個具有理性的人在做出決策的時候,總是要涉及“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然而現實中往往由於決策者思維的錯位,將這兩種成本相混淆,反而做出了不利的選擇。

在中國的航空工業曆史上,也發生過“協和謬誤”的例子: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在2000年8月決定今後民用飛機不再發展幹線飛機,而轉向發展支線飛機。這一決策立時引起廣泛爭議。

該公司與美國麥道公司於1992年簽訂合同合作生產MD90幹線飛機。1997年項目全麵展開,1999年雙方合作製造的首架飛機成功試飛,2000年第二架飛機再次成功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