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放手時就放手(2 / 2)

就在此時,MD90項目下馬了。在各種支持或反對的聲浪中,討論的角度不外乎兩大方麵:一是基於中國航空工業的戰略發展,二是基於項目的經濟因素考慮。在這裏不想就前一角度展開討論,隻有航空專家才在這方麵最有發言權。單從經濟角度看,幹線項目上馬、下馬之爭可以說為“沉沒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許多人反對幹線飛機項目下馬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該項目已經投入數十億元巨資,上萬人傾力奉獻,耗時六載,在終嚐勝果之際下馬造成的損失實在太大了。這種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絲毫不構成該項目應該上馬的理由,因為不管該項目已經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對於上下馬的決策而言,其實都是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

事實上,幹線項目下馬完全是“前景堪憂”使然。從銷路看,原打算生產150架飛機,到1992年首次簽約時定為40架,後又於1994年降至20架,並約定由中方認購。但民航隻同意購買5架,其餘15架沒有著落。可想而知,在沒有市場的情況下,繼續進行該項目會有怎樣的未來收益?

然而就是這個已經沉沒了的成本,卻還讓許多不明就裏的人難以割舍。他們把它當作“雞肋”,食之無味而又棄之可惜。實際上這些人不明白:沉沒成本永遠是決策的非相關成本,與其相伴隨的機會成本才是決策相關成本,需要在決策時予以考慮。

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之所以會對決策產生這樣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於機會成本不是現實的成本,是隱性的,而沉沒成本卻是實實在在的,讓人有一種“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沒在水裏著實令人感到可惜,然而傷心懊悔不是於事無補嗎?還不如適時放棄,抓緊時間,創造更多的價值出來。

在一次關於生活藝術的演講中,教授拿起一個裝著水的杯子,問在座的聽眾:“猜猜看,這個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紛紛回答。

“我也不知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著它一點不會覺得累。”教授說,“現在,我的問題是:如果我這樣拿著幾分鍾,結果會怎樣?”

“不會有什麼。”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這樣拿著,持續一個小時。那又會怎樣?”教授再次發問。

“胳膊會有點酸痛。”一名聽眾回答。

“說得對。如果我這樣拿著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變得麻木,說不定肌肉會痙攣,到時免不了要到醫院跑一趟。”另外一名聽眾大膽說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期間,不論時間長短,杯子的重量會發生變化嗎?”

“沒有。”

“那麼拿杯子的胳膊為什麼會酸痛呢?肌肉為什麼可能痙攣呢?”教授頓了頓又問道:“我不想讓胳膊發酸、肌肉痙攣,那該怎麼做?”

“很簡單呀。您應該把杯子放下。”一名聽眾回答。

“正是。”教授說道,“其實,生活中的問題有時就像我手裏的杯子。我們埋在心裏幾分鍾沒有關係。如果長時間地想著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蝕你的心力。日積月累,你的精神可能會瀕於崩潰。那時你就什麼事也幹不了了。”

教授這番話的另一層含義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漸增加,你越來越感到吃力的話,你應該及時放棄。否則,你的身心將被拖垮。放棄很難受,但是不放棄更痛苦。所以,該放手時就及早放手,去握住真正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