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是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成員,為了搜集狼的資料,他走遍了大半個地球,見證了許多狼的故事。他在非洲草原就曾目睹了一個狼和鬣狗交戰的場麵,始終難以忘懷:
那是一個極度幹旱的季節,在非洲草原許多動物園因為缺少水和食物而死去了。生活在這裏的鬣狗和狼也麵臨同樣的問題。狼群外出捕獵都統一由狼王指揮,而鬣狗卻一窩蜂地往前衝,鬣狗仗著數量眾多,常常從獵豹和獅子的嘴裏搶奪食物。由於狼和鬣狗都屬犬科動物,所以能夠相處在同一片區域,甚至共同捕獵。可是在食物短缺的季節裏,狼和鬣狗也會發生衝突。這次,為了爭奪被獅子吃剩的一頭野牛的殘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死傷慘重,但由於數量比狼多得多,很多狼也被鬣狗咬死了,最後,隻剩下一隻狼王與5隻鬣狗對峙。
雖然,狼王與鬣狗力量相差懸殊,何況狼王還在混亂中被咬傷了一條後腿。那條拖拉在地上的後腿,是狼王無法擺脫的負擔。麵對步步緊逼的鬣狗,狼王突然回頭一口咬斷了自己的傷腿,然後向離自己最近的那隻鬣狗猛撲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咬斷了它的喉嚨。其它4隻鬣狗被狼王的舉動嚇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更加吃驚的莫過於躲在草叢裏扛著攝影機的丹尼斯。終於,4隻鬣狗拖著疲憊的身體一步一搖地離開了怒目而視的狼王。狼王得救了。
當危險來臨時,狼王能毅然咬斷後腿,讓自己毫無牽累地應付強敵。這就是兵法上的“舍卒保車”。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的情況下,要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
凡事須從大局著想,為整體利益暫時放棄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職場人士無不知曉其中的道理。在事業,人生的困難時期,若隻知進,不知退,隻知得,不知舍,試圖處處得利,必會處處被動,整體失利,最終受其大害。在關鍵時刻,進行適當的妥協是智者所為,因為暫時的妥協是為了最終的勝利。
曹操平定漢中,直逼劉備剛剛占領的西川。劉備急請諸葛亮商議對策。孔明說,曹操分兵屯合肥,懼孫權也。我們如果把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遣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肥,牽動其勢,曹操必退兵回救其南方,如此,西川可安。後來的情勢果然如軍師孔明所言,吳國興兵,曹操隻得放棄攻蜀而回師援合肥。劉備得以喘息,安定了西川根據地,並由此立國建業。
《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就是荊襄之地的爭奪。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是荊州之拱衛。劉備一世梟雄,在曹操大軍壓境之際亂了方寸,無退兵之策,不是不智,而是舍不得將三郡割給孫吳。可見貪欲亂智,雖英雄劉備亦難幸免。
孔明的精明之處在於看清楚了大局。劉備集團欲三分天下,必須聯吳抗曹。荊襄之地是當時中國的腹地,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點。孔明借荊州之後,一直以此為誘餌,假許還吳,其實是以此為王牌,牽動東吳踏上自己的戰車,共同抗曹。
舍子取勢,棄子得勢,這是棋局博弈常用的技法。孔明誘使孫吳圍魏救趙,自然騙不過孫權集團。隻是劉備集團占有荊州之際,就一直以“借”為名,答應日後要還孫吳,如今主動把荊州的拱衛三郡還孫吳,孫吳得三郡而複望荊州,能不出兵擊曹嗎?
縱觀曆史,舍卒保車,這種策略的影子隨處可見,凡成就大事者無不懂得選擇和放棄。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隻有果斷放棄眼前的某些利益。舍卒保車,不僅是為了保住性命,而是為了更好的擁有。
明成祖永樂年間,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勢大。鎮守貴州的都督馬燁采取各種手段,企圖刺激當地的少數民族造反,以便抓住口實,徹底廢除土司製度,代之以中央選派的“流官”。其中采取的最極端做法是把前任土司頭目的妻子奢香脫光衣服鞭打。這一下,當地少數民族果然憤怒異常,打算起兵反叛。但被現任土司頭目堅決製止了。他親自進京上訪,狀告馬燁。永樂帝自然對此事洞若觀火,他明白馬燁完全是為了明王朝利益,又清楚此時正是提出交換條件的好時機。於是召宣受辱遭打的奢香進京。永樂帝問奢香說:“馬燁辱打你是錯誤的,我現在為你除掉他,你準備怎樣報答我?”奢香叩頭說:“我保證世世代代不犯上作亂。”永樂帝微微一笑,說:“不犯上作亂是你們的本分,怎麼能說是報答呢?”奢香萬般無奈,答應為明王朝從貴州東北部開一條通往四川的山路,以供驛使往來。奢香答應的這一條件無疑是永樂帝極其歡迎的。官府有路可通,鐵鞭可及少數民族地區,那他們自然不敢再造反。永樂帝也實踐諾言,隨即召回馬燁,將其斬首。這馬燁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明王朝的利益,但他所做的一切卻又成了最後被殺的罪狀。事後永樂皇帝也說過:“我也知道馬燁對朝廷忠心耿耿,但是我如果顧惜他,就沒辦法安定貴州這塊地方了。”話說到這份上,即使被殺的馬燁在場也不會再有什麼話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