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卒保車,小舍大得(2 / 2)

為了長遠利益進行的妥協,是一種心機一種眼光,一種謀略。縱觀天下,凡成就大事的人無不懂的選擇和放棄。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隻有果斷放棄眼前的某些利益。舍卒保車,不僅是為了保住性命,而是為了更好的擁有。

唐太宗貞觀年間,李世民決定對東突厥用兵,消除邊患,派李靖為帥,率六路30萬大軍攻突厥。東突厥可汗頡利倉促應戰,被打得大敗,於是退守城堡,向唐王朝投降。

唐太宗李世民接到降表,派唐儉等為受降使,前往東突厥接受投降事宜。這時大唐正在興盛之時,故對東突厥提的條件很苛刻,除了納貢稱臣之外,還有不許擴兵等限製。

受降使到了唐營,與李靖交談情況。李靖料到敵人難以接受,故早做好了強攻的準備。

唐儉等來到東突厥都城,頡利隆重地迎進城去,安排住下,宴請招待。第二天,雙方談判。果然,頡利對納貢稱臣沒有異議,對禁止擴兵一條不能接受。雙方僵持在那裏,唐儉忙派人把消息報告李靖。

李靖接到報告,召集部將研究對策。有人主張馬上攻城,但立刻有人反對,說若一攻城,頡利必然殺掉唐儉等人。雙方爭執不下。最後,李靖說:“當今是消滅東突厥的最有利時機。我們重兵圍城,幾十倍兵力於敵,突厥兵隻擅野戰,不會守城,我們攻之必得。若錯過這一時機,東突厥獲得喘息之機,死灰複燃,必為我大唐邊患無疑。是的,我們一攻城,唐儉等必遭殺害,但我們不能因小失大,為了大唐利益,隻有犧牲他們了。”當下即部署兵力,準備攻城器械。

第二天,圍城唐軍從四麵八方發起攻擊。頡利一麵令部下頑抗,一麵派兵去驛館,把唐儉等人抓來,當眾砍死。

不久,李靖攻下東突厥城,擒獲了頡利可汗。

在大義麵前,隻有舍小方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李靖一招“舍人質得江山”,成功的“將”了東突厥一“軍”。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雖然犧牲了人質的性命,卻保住了大唐的江山,這樣的舍棄,是為了長遠利益而不得已而為之,是有意義的犧牲。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不會麵臨如此殘忍的舍棄。協和謬誤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提示是:在小利和大利麵前,我們應該舍得放棄其中較小的一部分,保全較大的一部分,做一個能夠權衡利弊的人。在麵對困境時,我們也應該能做到犧牲局部,保全大局,這樣才能夠化險為夷。

人生如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下棋時有棄車保帥之說,如果隻因為心疼車的勇猛,不忍舍棄,那麼一定有殺身之禍。雖丟棄了一個車,但保證了不失敗,再發強攻,就仍有取勝的機會。人生就是這樣,不以小代價,何來大成功?要懂得舍與得之間的辯證關係,以一顆豁達的心胸為人處事,不計小失,這樣往往就能收獲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