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1 / 2)

協和謬誤,看似給了人們半途而廢的理由,有人擔心它的濫觴會左右一些本該堅持的目標。的確有這個可能,所以人們應該理智對待,可以比較沉沒成本、機會成本與未來收益的關係。看清楚了,必定會坦然地走出協和謬誤。

前麵我們已經講過“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它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你買了一杯汽水花了5元錢,但是你發現這杯汽水非常難喝,現在就要考慮扔掉,但是你的5元錢是不會收回來了,這個錢就可以稱之為沉沒成本。這裏不多說了,來看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又稱擇一成本,是指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取某一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價或喪失的潛在利益。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種方式利用某種資源,它所能生產出來的價值為機會成本,也稱為選擇成本。以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多種選擇機會的存在為前提,是指在經濟決策中應由中選的最優方案負擔的、按所放棄的次優方案潛在收益計算的那部分資源損失,又叫機會損失。

機會成本指當人麵臨抉擇時,他必須做出一定的選擇,他所失去的就是他所得到的東西的機會成本。對商業公司來說,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就是機會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成本是可以用貨幣來進行衡量的。例如,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但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

以上麵的例子作為計算例子:

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其他家禽,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假設養豬可以獲得A元,養雞可以獲得B元,那麼養豬的機會成本是B元,同樣的,養雞的機會成本則為A元。

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那麼在圖書館看書學習的機會成本是少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享受電視劇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在圖書館看書學習所得到的東西。

至於沉默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結合,讓我們還是以看電影為例:

比如說你花了20元去看一場電影,15分鍾之後,你覺得這是一部你所無法忍受的粗製濫造的影片。那麼你是繼續看下去,一直到2個小時之後影片結束呢?還是立即離開電影院去圖書館查資料?如果你心疼那20元門票,而堅持把電影看完,那麼你除了付出了20元沉沒成本(電影院當然不會因你認為影片質量太差而退錢給你)之外,你還付出了2個多小時的寶貴時間成本,這兩個小時的時間在經濟學上叫做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因為你做一件事情而失去做另一件事的的機會。通常情況下,沉沒成本是顯性的,機會成本是隱性的,所以人們在上麵的情況中往往看到了沉沒成本而忽視了機會成本,可是在經濟學中,雖然沉沒成本往往是巨大的明顯的,但是由於它是無法收回的,所以一個理性人不應該讓沉沒成本影響到自己的決策,而機會成本雖然是隱性的,但是必須加以考慮。

當一個人失戀之後該怎麼辦呢?一般來說得先難受一段時間才能慢慢地好過來。在這裏,這個人為了其失敗的愛情所付出的那些努力就是沉沒成本,不論有多大都是無法在回收的,而他在失戀後花費在回憶後悔上麵的時間精力就是他的機會成本。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失戀後最明智的選擇是讓自己迅速地從失戀中走出來,而不是在那裏後悔自責和痛苦的回憶。巨大的沉沒成本雖然收不回來了,但是我們可以減少機會成本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