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麵臨艱難的選擇時,考慮該不該放棄時,可以分析一下我們目前的“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我們在權衡取舍中,理性選擇傾向於機會成本低的東西,而放棄機會成本高的東西。如事業上有較高成就的婦女會選擇少生育或不生育,因為生育兒女會占去或影響她成就事業。婦女生育兒女的機會成本就是成就事業或犧牲較高的報酬,成就越高的婦女生育的機會成本就越大。
因此,人們在決策時考慮機會成本,決策會更理性更明智。沉沒成本是理性決策中忽略的因素,一個理性的人在決策中會忽視沉沒成本。如某國有企業評估原始價值為8000萬元(多年投資形成),因機製不行每年虧損800萬元,國企改製中某股份公司500萬元將該企業並購後,扭虧為盈,且每年上繳稅收80萬元。於是大家嘩然,國有資產嚴重流失了。這種議論缺乏理性,因為議論者考慮了沉沒成本。
如果你是一個理性的人,就要學習忽略沉沒成本,多考慮機會成本,選擇機會成本較低的東西,這才是理智的選擇和舍棄。
有一個孩子,他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就是那五顏六色的氣球,每次外出玩耍,他手裏總是拿著各色各樣的氣球。
有一天,他母親帶他出去玩,在公園裏他母親從包裏拿出一個精致的口琴,吹出了一首首動聽的樂曲。他想要母親的口琴,但又舍不得放棄手中的氣球。左右為難之際,母親突然停止了吹奏,笑著看著他。就在這一瞬間,他做出了選擇,鬆開了手,毫不猶豫地放飛了氣球,然後向母親索要口琴。
在這一天,那個孩子學會了吹口琴,而且他還得到了一個對他一生都有影響的啟示,那就是:當人生需要做出選擇時,該放棄的就必須放棄。後來,那個孩子考上了音樂學院,雖然別人認為他是如魚得水,但他卻發現自己對音樂並不是那麼鍾愛,他毅然選擇了放棄,轉入紐約大學商學院,學習自己更感興趣的經濟學。1950年,他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並得到去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機會,在這所大學裏,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良師益友——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亞瑟·博恩斯教授。從此,他放棄了一切該放棄的東西,將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對經濟學的研究上,並很快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裏手。1987年,美國總統裏根任命他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他就是艾倫·格林斯潘。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類似小格林斯潘那樣,手中抓滿氣球的事。比如金錢、權力以及已有的成績與地位。這些既得的利益與成果,雖然能讓我們興奮,但同時也很容易消磨我們的鬥誌與勇氣,阻礙我們去追求更遠大的人生目標。因為當更好的發展機會來到我們麵前時,麵對已經取得的利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放棄。
人生苦短,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與放棄的過程。一個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那就必須有勇氣放棄,放棄所有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而去抓住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願意用一生精力去研究的東西。隻有這樣,生命才可能求得它的最大值。
一個老頭騎著自行車,車子後座放著一塊玻璃,但是在路上不小心被顛壞了。這老頭並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停下車子看看怎麼回事,然後再唉聲歎氣一番,而是直接調轉車頭又會去買了一塊!大多數人都讚歎老頭那超然的心態,可是一到自己卻往往做不到這一點。既然我們認同這種做法為什麼就不去遵循這一經濟學道理呢?
因為我們已經付出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所以我們更要好好珍惜我們的機會成本!這就是下一節的內容: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