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維·科馬羅夫
馬列耶夫終於如願以償了。他是一家科普雜誌的記者,早就想采訪沃羅諾夫,由於總編輯與他看法不一致,一直未能成行。這次趁總編輯出國的機會,他說服了臨時責任人,來到了這個“山區”地震站。
在地震站裏沃羅諾夫並不是當家人,他隻是一位高級研究員,所以馬列耶夫先被領進了站長辦公室。站長柳薩連科熱情地接待了來自首都的記者。“又是沃羅諾夫,好像你把他稱‘思想發動機’吧?”站長寬厚地一笑,“那好,他正好在,你們談談吧。我們這裏雖然枯燥,也還是有些有趣的事。”
沃羅諾夫正在他工作室的桌前急匆匆地寫著什麼,當馬列耶夫進來時他對采訪他的這位記者並不很熱情,沒有馬上回答客人的問好。直到寫完最後一筆,他才站起來,伸出一隻手。馬列耶夫並不見怪,明白是他打斷了主人喜愛的工作。
開頭的交談很困難。馬列耶夫提問題,沃羅諾夫回答。回答都很簡短,似乎表現出不耐煩,當然更有許多一般人不懂的專業術語等。可是,隨著談話的深入,沃羅諾夫發現他對麵的記者聽得很專心,而且很懂行,沃羅諾夫漸漸熱情起來,甚至談得入了迷。
“看來你也知道,岩石的電性能都以應力的分布狀況為轉移。而應力分布狀況的變化則能提供即將發生地震的信息。”沃羅諾夫說,“最近幾年我們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我們已經能夠破譯這種隱秘的信息。我們在不同深度的地下建立了龐大的傳感裝置網,把所有的情報資料都彙集到地震站,再通過電子計算機的專門程序進行加工整理。”
“你們試圖用這樣的方法來預測地震?”馬列耶夫感興趣地問。
“是的,我們這裏經常有地震發生,是個理想的天然試驗場。預測的結果有80%是正確的。”
“了不起!”馬列耶夫稱讚道,“還沒有人能做到這樣準確的預測。”
“但許多東西還麵臨檢驗,地震的課題還遠遠沒有解決。”
“你是說想用某種辦法積極地幹預可能發生的地震嗎?”馬列耶夫推測道。
“對,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確信,人類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我一直認為預測和積極地幹預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
“那問題在哪兒呢?能談得具體一點嗎?”
“具體一點?那好吧。”沃羅諾夫站了起來,在屋子裏走來走去,一邊說起來,“這是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應力改變著岩石的電性能,而電性能的變化又會引起地殼物質有方向性的變形。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點為岩石補加一些與已形成的應力狀況相符合的勢差,應力狀況就會改變。這樣就可以排除危險的應力,從而除掉大自然為我們製造的‘地震炸彈’。”
“太偉大了!”馬列耶夫歎道,“那為什麼不這樣幹呢?”
“其實,我們已經具有這方麵的技術可能性。我們在極其廣闊的試驗場放置了大量電極,敷設了電纜,安裝了通向電子計算機的操作係統,但就是沒有主要的東西——支配所有這些設施的程序。”
沃羅諾夫沉默了,馬列耶夫覺得他的話並沒有說完。便又試探地問:
“您大概搞過一些試驗吧?”
“搞是搞過……隻是遇到了巨大的障礙。”
“技術上的……?”
“不,”沃羅諾夫搖搖頭,“這是另一個範疇的事。我可以這樣告訴你:我們還沒有一種能根據應力的分布來控製住岩石傳送電勢的程序。但是有一種‘裝置’,它可以不用程序而解決這個問題。確切地講,它可以按照大自然賦予的程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裝置’就是人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