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的東方夢
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回到歐洲後,記述他的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時間風行全歐洲。正是從這本書裏,當時的歐洲人才知道東方有多麼富庶與繁華,特別是大量出產絲綢、瓷器、香料的中國,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幾乎每個歐洲人都夢想有朝一日能去這個“遍地是黃金”的福地。可老天偏偏在這時和歐洲人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原本通往東方的陸路要道被人為地切斷了。歐洲人如果想到達東方,就隻能把目光投向海洋,開辟一條前往東方的海上通道。
然而,中世紀的歐洲,天文學、數學和地理學等航海必需的科學知識幾乎為零,在此條件下,航海探險的風險無疑是巨大的。由於當時的人們無法科學地解釋某些問題,便產生了許多迷信觀念,這成為當時尋找東方新航路的最大障礙。要想完成這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艱巨使命,除了需要富於冒險精神的巨大勇氣,更得具備敢於挑戰迷信、在愚昧黑暗中踏出一條光明之路的能力。15世紀時,葡萄牙王子唐·亨利正是這樣一位既勇敢又有膽識的航海家。
亨利王子出身高貴,是葡萄牙國王裘安一世的第三子。從孩提時代起,亨利就學習了中世紀時王子應當掌握的全部課程:戰略知識、外交藝術、國家管理、曆史文化等;同時也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他勇敢、堅強,頗具騎士風度。
優越的宮廷生活並不能使亨利王子感到滿足,胸懷大誌的他不安於眼前這種風平浪靜的生活,他的心早就被那波濤洶湧的大海深深吸引,對那遍地財富、神秘未知的東方大地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和憧憬。
無功而返
1415年,葡萄牙占領了位於北非的休達港,這使亨利王子獲得了一個向大洋進軍的前哨基地。他毅然離開了安逸舒適的王宮,來到一個偏遠的地方,興建了一所航海學校,為未來的航海探險做準備。在那裏,亨利王子邀請了大批的水手、船長、地理學家、旅行家等專家學者,學習知識,組織討論與研究。亨利係統深入地學習了數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等知識。他還領導工匠們製作出許多先進的航海儀器,繪製了大量精確的海圖。更為重要的是,在亨利王子資助興建的一座造船廠裏,誕生了一種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多桅小帆船。與傳統的平底大船相比,這種船船體更小,也更為靈活。由於它裝有三角帆,因此比橫帆船更易逆風而行,這使得帆船對海上風向的依賴減小了。可以說,亨利王子和他的部下已經具備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航海知識、技術和裝備。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出發的號令了。
1418年,亨利王子組織的探險船隊正式揚帆出海。他們沿西非海岸南航,準備到幾內亞去。不幸的是,途中遇上了大風,呼嘯的狂風使船員們彼此都聽不見對方的聲音,巨浪排山倒海般向船體襲來,形勢異常危急。船員們奮力與狂風巨浪搏鬥,可仍然無濟於事,船隊多次偏離航線。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這場與惡劣天氣的鬥爭中,船員們無意之間居然發現了一個島嶼,這就是現在的聖波爾多島。
暴風漸漸平靜了下來,船隊繼續向南行進。1419年,船隊發現了馬德拉群島。登陸以後,船員們發現這裏土質異常肥沃,水分和陽光也很充足,非常適合種植甘蔗和葡萄。離開馬德拉群島以後,船隊又發現了亞速爾群島。正當大家為一個又一個新發現歡欣鼓舞的時候,卻又一次遭遇了大風天氣,再加上物資也快用盡了,不得已,船隊沒到預定目的地幾內亞就決定返航了。
越過波加多爾角
第一次的西非沿岸航行雖然取得不少成績,但畢竟並未到達目的地幾內亞。亨利王子從來沒有放棄前往幾內亞的念頭。第二年,他又重新組織了船隊前往幾內亞。想要完成任務,首先要克服的障礙就是位於加那利群島正南方的波加多爾角。波加多爾角是當時歐洲人航海的最南極限。在歐洲曆史的記載中,此前還沒有航海者越過這裏。波加多爾角以南便是被阿拉伯地理學家恐懼地稱作“黑暗的綠色海洋”的地方,那是個神秘之地,總是被濃霧籠罩著,充滿了令人難以捉摸的湍急的海流。再往南便是熱帶,據說那裏海水有100度以上,炙熱的太陽烤得人皮膚發黑。人們甚至還傳說那裏會有一隻從海水中伸出的“撒旦之手”,會把人拖進大海的深淵。船員們都聽說過這些可怕傳聞,因此隻到了加那利群島就調轉船頭返航了。亨利王子很生氣,責備船員們說:“你們都在胡思亂想,真不可思議。如果世上流傳的謠言稍有根據,我也不會如此責備你們,更不會輕易讓你們去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