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昌,親手造就了靖康之難(3 / 3)

而其他的大臣一起在任命皇帝的文書上簽字,就這樣,一位曆史上最為尷尬的皇帝誕生了,張邦昌的皇帝生涯從開始到結束,自己連句朕字都沒敢說。

張邦昌心虛啊,他知道金兵其實也沒有吞並中原的實力,要不犯不著費這麼大力氣非給把自己立為傀儡皇帝,趙家早晚還要回來坐江山的,而自己又算是怎麼回事呢?

所以,張邦昌始終都沒敢在宋朝的正殿(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辰殿和垂拱殿)處理公務,隻是在文德殿辦公。

張邦昌登基之後,百官要拜,張邦昌一律不允許。

而像張邦昌的死黨王時雍等人,卻很想張邦昌登基,然後自己在其中可以撈到一些好處,所以他們對張邦昌百般討好,當張邦昌看到這幾位爺跪在自己麵前,差點沒給他們跪下。

所以後來,張邦昌若遇見有人跪拜,實在躲不開了,就站起身躲在一旁,讓百官空拜皇帝的座位。

而此時金人又發難了,怎麼才抓了這麼點皇親國戚啊,肯定是他們藏匿在民間不敢出來。皇帝孫子,快去給我們找來。

張邦昌心裏頭打鼓,這哪是人過的日子,還不如死了痛快,但是想想自己的性命,他還是答應了金人的要求,派徐秉哲到處搜尋宋朝宗室,逮到就押送到金營。

金人又讓他催交銀兩,張邦昌依然不敢言語,馬上命開封府到各家去攤派,無奈東京的百姓連遭戰火,即使傾家蕩產也無法湊足那個天文數字。

張邦昌左右為難,現在自己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得罪金人現在死,得罪別人以後也沒有好果子吃。

怎麼辦?

張邦昌跪在金使麵前,一把鼻涕一把淚,說道:“實在是沒錢了!求爺爺們高抬貴手巴!”

這句話如果換一種說法而且在幾個月前就跟金兵說的話,恐怕結果不會是這樣,當第一次金兵圍困東京的時候,他們要錢,張邦昌就應該扯著嗓子對他們喊:“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可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金軍知道東京再也榨不出什麼油水了,他們隻是想最後一次戲耍一下張邦昌,看著他把宋人最後一點顏麵丟盡。金軍一句話,錢我們不要了,然後就帶著宋朝的宗室和大量的金銀財寶滿載而歸。

張邦昌心裏高興啊,總算送走了這些爺爺們,可是該怎麼收拾眼下的這個爛攤子呢?

首先,他脫去龍袍,換成縞素,率文武百官及城中的百姓在南薰門擺設香案,麵對帶走二帝的金軍遙遙祭拜,然後聲淚俱下。很多人認為這是在裝樣子,我倒相信張邦昌哭的是真的,他此時就像是一個受了極大委屈的孩子,哭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緊接著,張邦昌找到了唯一一個沒有被帶到金國去的皇族女人孟太後,讓她老人家趕緊垂簾聽政。

解脫了,張邦昌當了三十二天的皇上,終於退位了。

張邦昌又派謝克家把大宋的授命玉璽獻給康玉趙構,做完這些時候,張邦昌以太宰的身份退處資善堂,等待處理。

康王趙構啟程了,張邦昌暗中派使官奉車駕、衣物以及其他禦用之物去南京進獻給康王。

不久他也趕到南京,拜見康王。張邦昌見到康王時,依舊是故技重施,一邊哭一邊陳情:“邦昌得知二帝蒙塵,哀號欲絕,以身投地欲殉家國,絕而複醒,金人卻不肯收回成命,實在是口舌難爭,邦昌又以首觸柱速求一死(這個絕不可能),無奈金人晝夜監守,求死不能(絕對的忽悠),忽然城中百官聯名勸進(這是事實,背黑鍋啊),推邦昌為主以求自免。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與大金抗爭到底!(早幹什麼去了?)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隻為百官勸謂:“勢已至此,雖死不能使二帝回遷,隻有從權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謀後留。若堅持一節而死,一定連累二帝,怎麼稱得上是忠臣呢?”本來邦昌身為宇輔,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節,還有何麵目見天下黎民!然而念及複興之計,實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國不顧!”

明明是貪生怕死,卻把自己說的跟忍辱負重的中興之臣一樣,簡直令人惡心。

不過康王還是原諒了張邦昌,並好生安慰,因為康王曾經和張邦昌一起到金營去談過判,他了解張邦昌,他隻是個膽小鬼而已,要是給他扣上個謀朝篡位的帽子,就連高宗自己都不信。

公元1127年五月,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是為高宗,改年號建炎。張邦昌被封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不久又擢為太傅,位及三公。

可是,南宋遷都以後,對於張邦昌的非議之聲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而張邦昌也知道自己的危險處境,自己可不是程咬金當過皇上,睡過龍床,抱過娘娘(小說中的情節,正史中絕無此事),還能安然無恙。

想要讓皇上別惦記自己,恐怕就給來點非常手段,他把養女和香進貢給高宗皇帝。和香進宮後,趙構就迷上了,沒有心思理朝政,整天是花天酒地。

不久,金兵卷土重來,又兵臨城下,軍隊的緊急情報送不到皇帝手裏。因為和香告訴宦官,不準往裏送信。等金兵攻破宮門,趙構才慌慌張張地從後官門逃命。和香在忙亂中被金兵捉住,被送到了金軍主帥完顏兀術麵前。

完顏兀術卻是個明白人,這種女人留下必是個禍害,就下令殺了。

由於張邦昌父女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朝臣的不滿,人們紛紛告狀。孟太後從張邦昌當傀儡皇帝起,就恨他入骨,因為大宋皇族是這場浩劫的最大苦主,比老百姓還慘,除了個把僥幸逃脫外,其餘的親戚幾乎都被捉到了金國遭受淩辱。

又加和香惑主事件,孟太後命令高宗殺了張邦昌。

在內外的共同壓力下,高宗不得不殺了張邦昌,但是他下的命令很寬鬆,“張邦昌賜死,不予株連九族。”

當張邦昌看到康王趙構的這一封詔書的時候,自己已經被貶到了湖南長沙,張邦昌一生怕死,這次也不例外,可是他知道已經再也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挽救他的性命了。

他想了各種死得方法,自刎,太疼,喝毒藥,事先沒準備,最後他隻好取了一條白綾,自縊了。

張邦昌死了,他是壞人嗎?

我覺得不是,他曾經乞求金軍放歸了許多重要的人物,和他素來不和的張叔夜、秦檜都是他上書請求放歸的。

馮澥、郭仲荀、曹輔、汪藻、譚世績、孫覿、徐天民、蘇餘慶、沈晦、路允迪、黃夏卿等都是在靖康之變後,他上書金軍統帥乞求沒有帶走的人物,而這些人物都是精英,遠比那些皇族有用的多,他們都為大宋王朝的順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南征彙錄》中,也同樣記載了張邦昌乞求將已經懷孕的公主或王妃留下的記錄,隻不過金軍沒有答應而已。

張邦昌沒有罪,隻有錯。

錯在他的性格,錯在他的懦弱,錯在他呆在了他本不該呆在的位置上。

從這點上來說,懦弱也是一種狠毒,它不會傷害自己,卻會傷害別人,他放縱了壞人,卻傷害了好人,隻此而已。

願天下像張邦昌一樣的“老好人”越少越好!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見義勇為很吃虧,不要做!可是人人都明哲保身的話,我們的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呢?

我曾經聽到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青年見到了一個人搶劫,結果當歹徒從他身邊經過時,他放走了歹徒,而過了兩天,自己的父親卻死於一個歹徒的刀下,而當警方抓住凶手後,青年才發現原來凶手就是自己放走的那個人。

懦弱其實是一種天性,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因為人死後,那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寒而栗。

可是,社會不隻是由一個人組成的,有時懦弱是一種自私,更是一種狠毒的表現,因為如果你麵對惡勢力,選擇逃避或者不去作為,那麼受傷害的很有可能是你自己,或是你的親人。

天津足壇名宿左樹聲有句話,叫寧可被人打死,不能被人嚇死,這句話雖然說的粗魯,但是確很有道理的,因為被嚇死的滋味確實不如被打死的滋味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