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世蕃的壞水兒(3 / 3)

凡文武遷擢,不論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將弁惟賄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惟賄嵩,不得不掊克百姓。士卒失所,百姓流離,毒遍海內。臣恐今日之患不在境外而在域中。是失天下之人心。大罪九也。

自嵩用事,風俗大變。賄賂者薦及盜蹠,疏拙者黜逮夷、齊。守法度者為迂疏,巧彌縫者為才能。勵節介者為矯激,善奔者為練事。自古風俗之壞,未有甚於今日者。蓋嵩好利,天下皆尚貪。嵩好諛,天下皆尚諂。源之弗潔,流何以澄?是敝天下之風俗。大罪十也。

嵩有是十罪,而又濟之以五奸。知左右侍從之能察意旨也,厚賄結納。凡陛下言動舉措,莫不報嵩。是陛下之左右皆賊嵩之間諜也。以通政司之主出納也,用趙文華為使。凡有疏至,先送嵩閱竟,然後入禦。王宗茂劾嵩之章停五日乃上,故嵩得展轉遮飾。是陛下之喉舌乃賊嵩之鷹犬也。畏廠衛之緝訪也,令子世蕃結為婚姻。陛下試詰嵩諸孫之婦,皆誰氏乎?是陛下之爪牙皆賊嵩之瓜葛也。畏科道之多言也,進士非其私屬,不得預中書、行人選。推官、知縣非通賄,不得預給事、禦史選。既選之後,入則杯酒結歡,出則餽饣盡相屬。所有愛憎,授之論刺。曆俸五六年,無所建白,即擢京卿。諸臣忍負國家,不敢忤權臣。是陛下之耳目皆賊嵩之奴隸也。科道雖入籠絡,而部寺中或有如徐學詩之輩亦可懼也,令子世蕃擇其有才望者,羅置門下。凡有事欲行者,先令報嵩,預為布置,連絡蟠結,深根固蒂,各部堂司大半皆其羽翼。是陛下之臣工皆賊嵩之心膂也。陛下奈何愛一賊臣,而忍百萬蒼生陷於塗炭哉?至如大學士徐階蒙陛下特擢,乃亦每事依違,不敢持正,不可不謂之負國也。願陛下聽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問裕、景二王,或詢諸閣臣。重則置憲,輕則勒致仕。內賊既去,外賊自除。雖俺答亦必畏陛下聖斷,不戰而喪膽矣。”

以上文字是《明史》中最為讓人難忘的彈劾書。

因為他真實且無畏,讓看過的人一見難忘,讓嚴嵩和嚴世蕃背溝發涼。

但是嚴世蕃很快就發現,這份所謂的彈劾書毫無價值,因為嘉靖皇帝根本離不開嚴嵩,而嚴嵩其實也離不開嚴世蕃。

據此推理,嚴世蕃認為隻要自己不倒,父親就不會倒,父親不倒,嘉靖皇帝就不可能相信楊繼盛的彈劾。

天才的推理,嚴世蕃很快明白了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這麼嚴重。

當然楊繼盛也不是傻子,他在這封彈劾中的倒數第二句話寫下了這樣的話:“願陛下聽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問裕、景二王,或詢諸閣臣。”楊繼盛很想讓這些有權勢的人幫自己作證,扳倒嚴嵩。

裕王和景王是嘉靖皇帝的親兒子,而當時的內閣大臣除了嚴嵩外還有徐階和高拱。可是這些人麵對強大的嚴嵩和無恥的嚴世蕃連個屁都不敢放。

既然沒人來證明楊繼盛說的都是真的,那楊繼盛說的自然就都是假的了。

根據這個邏輯,楊繼盛很快就被逮捕了,罪名也很恰當,假傳親王令旨。

很顯然,他們都拋棄了楊繼盛,他們是指二王、還有楊繼盛的老師徐階,這些人都沒有為楊繼盛說一句話。沒辦法,他們都知道嚴嵩和嚴世蕃該死,但是他們每個人的力量都不足以和其抗衡。

相反一些小人物給了楊繼盛最大的支持,首先郎中史朝賓反對絞殺楊繼盛,結果被嚴嵩貶官遠放,王世貞曾經冒死給楊繼盛送過藥,後來還有很多言官相繼上書要求釋放楊繼盛。這些都是小人物,他們無法與嚴嵩抗衡,卻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可此時一隻眼睛正在一眨一眨的,因為兩個人對嚴嵩說了一句話,而“一隻眼”覺得這話說的挺有道理。

《明史》記載: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養虎者耶,將自貽患。”

在嚴世蕃眼裏,楊繼盛是隻老虎,隨時都會反撲,所以必須幹掉他。

楊繼盛被殺害了,怎麼幹掉的史書上沒說,因為憑嚴世蕃的智慧,幹掉這麼個小人物,就像碾死隻螞蟻一樣容易。但《明史》記載楊繼盛死後,“天下相與涕泣傳頌之”。

百姓像對英雄一樣敬仰著這位英雄,從此更恨嚴世蕃這個醜八怪了。

第四滴血,王忬、李天寵、張經

嚴嵩和嚴世蕃之惡,並不隻是因為他們有多貪婪,對別人有多狠,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國家的利益,有的時候,這些利益甚至是牽動了千萬人生命的大明王朝的最根本的利益。

當時的東南,戚繼光等名將還沒有出現,可是倭寇已經出現了。

在當時的閩浙負責抗倭的人一共有三個,就是王忬、李天寵、張經。

浙江巡撫王忬因為工作能力有問題,而被李天寵取代,而這位仁兄最多是個革職查辦的罪名卻被定成了死罪,原因隻有一個,就是因為他有個兒子為楊繼盛送過藥,還在楊繼盛死前大哭過一場,大吼道:“為什麼會到這種地步呢?”對,這個人就是前邊提過的王世貞。

而嚴世蕃真的是太恨王世貞了,不光是因為他和楊繼盛很好,還因為王世貞的才學,據說小說《金瓶梅》,就是王世貞所做,而裏麵那個家喻戶曉的西門大官人其實就是在暗諷嚴世蕃。

所以,嚴世蕃給嚴嵩又支招了,把他老爹往死裏整。

結果,王忬竟然被定成了死罪,王世貞百般求告,卻沒人幫助他。他的父親就在自己的兒子麵前屈辱的死去了。

而王忬的繼任者李天寵也沒有得到啥好下場,他受到了自己的合作夥伴閩浙總督張經的連累。一對在當時抗倭前線的最強組合,被無辜的送上了斷頭台。原因就是張經得罪了嚴世蕃的幹弟弟,趙文華。

趙文華是嚴嵩的幹兒子,他去閩浙祭海,卻想來看看張經等人的抗倭工作情況。張經深知趙文華的背景,但是卻不給他麵子,因為他知道嚴嵩在自己這也給讓他三分,所以對趙文化非常冷淡,有時還撇幾個白眼,弄得趙文華挺鬱悶。

很快趙文華便向皇帝上書,彈劾張經說他畏戰不前,這封彈劾書《明史》裏沒有明確的記載有沒有嚴嵩和嚴世蕃的意見,但是從其彈劾的時間上看,我感覺這份彈劾書就是嚴世蕃授意寫的,因為從後來的效果看,實在是太好了,搭上了兩條國家二品大員的人命。

因為當時張經正在組織反擊,可是對待倭寇需要集結兵力,否則即便勝利,倭寇也很有可能全身而退。

趙文華的彈劾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奏上的。

而這份彈劾剛剛奏上,張經就在東南取得了抗倭的巨大勝利。

張經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打了勝仗卻被問了罪,然後還把自己的黃金搭檔李天寵也送上了斷頭台。

因為嘉靖皇帝認為,張經、李天寵是因為害怕了趙文華的彈劾之後,才進攻的,而之前磨磨蹭蹭完全是消極怠工。

你說這樣的壞門,可能是傻呼呼的趙文華能想出來的嗎?

這個事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嚴世蕃策劃了這一切,而趙文華就是個跑腿的,嚴嵩負責在嘉靖皇帝麵前忽悠。

就這樣,東南的兩位抗倭誌士被殺害。

人啊,這一輩子做一件壞事不稀奇,稀奇的事,一輩子隻做壞事不做好事。嚴世蕃就是這麼個人,他一生就沒幹過好事,他老娘死了不去守喪,他把自己的老婆當痰盂使喚,他把朝中的大臣當做待宰的羔羊。

而是熟不知自己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使壞中,讓所有人都恨上了他,終於在嘉靖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65年,嚴世蕃被斬,理由竟然也是這麼似是而非,我不想講嚴世蕃為什麼被殺了,反正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也被人算計了,是被一夥人算計了,這夥人由被他害死的人的老師,門生,朋友組成的。他們像是被那些被嚴世蕃害死的冤魂附體一樣,做出了完美的複仇計劃,終於把這個壞蛋置於死地。

這就是報應,天道循環,沒有誰能逃過罪惡的懲罰。

一個壞人的罪惡的一生就此終結了,嚴黨這個在明朝曆史上僅次於閹黨和東林黨的大勢力土崩瓦解。

嚴世蕃這樣的一個壞人決定了一個時代的走向,這也不能隻說是曆史的巧合,似乎還有別的什麼預示著這一切,大家自己去琢磨巴。

尹劍翔獨家心理分析:嚴世蕃的心理狀態具有複雜性,是由於巨大的反差變化引起的,少時,嚴世蕃殘疾,且父親尚未真正受到重用,所以嚴世蕃一定是在很多人的鄙視和白眼中度日的。

而後來嚴嵩的得勢,讓嚴世蕃一下子變了身份,自卑感瞬間變成了優越感,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心理變化,讓嚴世蕃性情迅速變形,變得畸形且怪癖。他喜歡算計別人,喜歡看到別人的不幸,並以此為樂。

再加上嚴世蕃身負大才,眾多的因素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壞蛋嚴世蕃,其實每個人的壞,都源於他的經曆和不幸。嚴世蕃雖然壞的流膿,但是在他壞水的背後,卻有著複雜的政治和家庭背景的橫溝複雜,我們痛恨一個人的同時,也應該去痛恨造就這樣壞人的黑暗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