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版的《拉貝日記》,小記殺人魔王多鐸(1 / 3)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正統的大明王朝宣布結束,而南明政權迅速成立,弘光帝在南京稱製,繼續堅持著明朝的名號。

而此時,無論是南明政權的皇帝或是大臣,都久呆在江南的花花世界,對於北方的政局和戰事,並不十分了解,而南明政府竟然采取了“借夷平寇”的戰略。

吳三桂放了清軍入關,並非是傳說中為了陳圓圓而衝關一怒,其實是受到了南明中央的指示的結果。

可是一切都是大錯特錯,清軍入關不僅平滅了起義軍,也平滅了明朝最後的氣數。

而在清軍中除了肅親王豪格以外,當屬多爾袞的親弟弟,豫親王多鐸表現最為出色。

而對廣大的中原百姓來說,出色的含義就是殺戮無邊。

此時,由於多數明朝領兵的武將投降滿清政府,所以多鐸並沒有遇上什麼抵抗,便一路向揚州殺來。

而鎮守揚州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可法。

如果看過《鹿鼎記》的朋友,不會忘記韋小寶就是揚州人,而他母親是妓女,而這些人都拜過九紋龍史進(水滸中的英雄),其實他們拜的就是史可法。

南明第一忠臣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我覺得他是一個值得質疑的人物,特別是他的戰爭能力,但是我從不懷疑他對於大明王朝的忠誠。

公元1645年,揚州城的外圍所有州縣已經被掃蕩一空,能夠支援史可法的明軍要不投降,要不已經逃遁。揚州已經變成了一座孤城,而四麵而來的難民,無處可去,隻好投奔揚州而來,史可法不忍百姓受苦,大開城門放了這許多百姓進來,可沒想到,這一放,就真把這些百姓送進了鬼門關。

據保守估計,此時擠在揚州城中的軍民超過了八十萬人。

前來馳援的總兵劉肇基請求史可法乘清軍陣腳不穩,先發製人,背水一戰。但史可法沒有采納這個建議,認為對付清兵應養銳以待,不可輕往。清軍抓住這個寶貴的時機向揚州集結兵力,同時不斷地向城中派使者傳遞招降書。

史可法麵對這些投降書,都不啟封,直接投放火中,毅然說道:“天朝無降宰相,有與城盡耳!”。他誓不投降,和揚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從直、王纘爵,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何剛等,發動揚州士民日夜固守,並斬獲十餘名清兵奸細。

公元1645年四月清軍大隊人馬源源湧來,而史可法也用寫給家人的遺書表達了心聲,“遭時不遇,有誌未伸,一死以報國家,固其分也!”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史可法要與揚州共存亡。

此時,揚州城外無救兵,裏無糧草,但是揚州人民的反抗意誌卻無比堅韌。

史可法毫不懼怕,自守守備最薄弱的西門,並擊退清軍多次進攻,還用明朝賴以成名的大炮殺敵數千。

多鐸自南下以來,從來沒有遇到明軍這樣頑強的抵抗,這也讓他徹底感受了一把什麼叫頑強抵抗。

多鐸見史可法使用大炮守城,心中一笑,因為早年投降的孔有德和耿仲明早就把這門先進的技術帶到了滿清。

你們有大炮,我們沒有嘛?用騎兵是為了快,既然打攻堅戰了,我們也讓你們看看清軍的攻城能力。

崇禎年間,在遼西走廊,在攻堅戰上,清軍基本上沒有占到便宜。

而今時不同往日,清軍在以往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攻城經驗,從原來的拿牙硬啃,到現在是先用大炮轟炸,清軍在順著彈坑往上衝,可謂是戰備更新,鳥槍換炮。

清軍一炮,把揚州的府堂炸了個橫飛,揚州百姓無不駭然。

而即便如此,揚州依然沒有被攻破,揚州居民奮勇殺敵,總兵乙邦才、樓挺、莊子固等,亦臨危不懼,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清軍數十次猖狂的進攻,都被同心同德的揚州軍民所擊潰。

多鐸急了,他身上流著的是他父親努爾哈赤的血液,他暴虐、嗜殺,多鐸入關以來,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抵抗,在他看來揚州城的抵抗簡直就是對他的侮辱。

多鐸親自登上了戰場,他指揮清軍以不惜一切代價的方式向前進攻。而揚州城牆下麵,堆積的清軍屍體,已經有半個城牆高了,可是清軍依舊像瘋狗一樣朝揚州撲來,人踩人,終於在二十五日登上了城樓。

而此時多鐸又用大炮轟開了缺口,清軍以極大的代價攻陷了揚州。

史可法長歎一聲,想要拔劍自刎,卻被部下攔下。

被部將救下的史可法,和大量明軍敗兵擁出小東門,此時他們和清兵遭遇了。

在清軍陣營中,主帥多鐸就在其中,史可法見到了多鐸,便問部將,這是何人?

部將史德威說道:“此人就是多鐸!”

史可法敗局已定,但他麵對多鐸,還是高聲喊道:“我史督師也!”說白了,史可法壓根就沒想跑,從一開始他就想死在這裏。

劉肇基、李應魁、何剛、樓雲、江雲龍、李大忠、胤文等文武官員,或與清軍血戰到底,以身殉國,或是自殺殉國,可謂都是些不屈而死的好漢子。

而史可法深陷重圍,身邊即便有眾多死士卻也難敵清軍,最後史可法被俘。

多鐸見抓到了這個明朝宰相級(明朝子朱元璋之後沒有宰相了)的人物,稍微感到了安慰,但是很快多鐸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這麼容易抓到了史可法,這不是那些貪生怕死的明朝官員的作風啊,是不是替身啊?

多鐸趕緊找來了已經投降的史可法舊部楊遇蕃辨認,確認了身份後,多鐸這才放心。

但是,史可法卻沒有給多鐸麵子,嘲笑他說:“我是故意被你抓住的,就是想當著你的麵說個明白,讓你給我個清白,要知道大明朝還有忠臣啊,你卻還疑心我是假冒,真的是可笑。”

多鐸對於史可法是帶有敬佩之意的,因為,自從他下江南以來,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激烈的抵抗。

多鐸請史可法坐,試圖想要說服他。

史可法不從。

此時的史可法已經做到了一個做臣子的責任了,此時投降也已經對得起明朝了,但是總有一些人,用最忠誠的方式去報效自己的國家。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劈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

史可法留給了多鐸最後一句話。這句話是寄托,也是希望,你可以理解為一句大明朝忠臣的乞求,也可以理解為一位錚錚男兒的警告。

不管當時多鐸怎麼理解吧,他很氣憤,明朝自範文程以來,洪承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多少名臣名將投降了滿清,卻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角色。

多鐸本就是一頭豺狼,多年在皇太極政權的漢化體製下,讓他多少有了點涵養。

可是今天的史可法,讓他覺得非常丟麵子,在史可法的骨子裏看不起這些滿清的蠻夷,而多鐸不怕千軍萬馬,卻忍不了這樣的侮辱。

史可法的光芒瞬間把多鐸照回了凶蠻的原型。

“我成全你的名聲好了!”多鐸冷冷的說。

多鐸下令在軍前將史可法處死,並且把他的屍體支解。這不是為了大明王朝捐軀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卻是最為壯烈的一位。

我用了將近兩千字的篇幅把史可法介紹了一下,並不是偏離了主題,這篇文章的主角依舊是多鐸,我隻想為後邊的章節做一下鋪墊。

我介紹史可法,更不是為了凸顯多鐸殺害他時的殘忍,如果這就叫殘忍的話,那麼後麵發生的故事又將怎麼理解呢?

南明版的《拉貝日記》------《揚州十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