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女篇(1 / 3)

殺夫棄子的淫蕩女人文薑

當初金聖歎批《水滸》,當他批到武鬆被陷害後遷怒並殺害很多無辜的人的時候,他用一個“惡”字評價武鬆。

我想如果您知道文薑的故事,就會知道,對文薑而言,即便您翻遍新華字典、康熙字典、辭海這些書,也不會找出比“惡”這個字更貼切的評價了。

文薑的故事是我寫這本書以來比較複雜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牽扯了春秋初期魯、齊、鄭三國的國運走向,決定了十餘個人物的悲劇命運和各國國運,而且這個故事裏還有太多的疑問和分支劇情,所以我們有必要先來分析一下三國的情況。

魯國

魯國是西周初期的封國,它的第一任主人是周公旦,周公旦做《周禮》,所以魯國成為了中國最早的“禮儀之邦”。

但是很遺憾,到了春秋時期,魯國也變成了一個“不禮”的國家。

魯惠公和聲子生了魯隱公(息),和宋仲子生了魯桓公(允)。因為魯惠公比較喜歡仲子,所以魯惠公把仲子立為了正妃,就這樣允成了太子。但是,魯惠公死的時候,允還很小,所以魯隱公攝政。

《左傳.隱公元年》上說:“不書即位,攝也。”《史記.鄭世家》上說:“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後來在魯隱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12年的時候,由於一個小人,《左傳》上稱之為羽父,《史記》上說是公子揮,他先攛掇魯隱公殺了魯桓公,結果隱公說自己老了,魯桓公也長大了,打算退休,把位置傳給魯桓公。這個小人知道了魯隱公的意圖,怕自己的話泄露,又跑到魯桓公那裏建議魯桓公把魯隱公殺了,這次“勸諫”成功了,於是魯桓公殺隱公於蔿氏。

魯桓公就這樣登上了王位。

我們來看一下,魯惠公、魯隱公和魯桓公,這兩位君王和一位攝政王,父子三代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魯惠公硬生生的娶了兒媳,據《左傳》記載魯隱公的母親聲子死了,他竟然哭也不哭一聲,魯桓公更殘忍,竟然殺掉了為自己辛苦操勞,並想把王位盡快傳給自己的哥哥。

魯國當時的狀態就是這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公元前709年,魯桓公即位兩年後,他娶了齊僖公的女兒文薑。當這個女人來到魯國後,也就注定了這位君王悲劇的一生,當然這也很可能是上天給他的報應。

鄭國

魯國的事情大致是這樣,不過還是先放一下,我們再來看看鄭國。

鄭國建國較晚,他的首任國君叫鄭伯友,鄭國這個國家建國很晚。

鄭國的建立是公元前806年,那時正是周宣王統治的時期,有一天,周宣王把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姬友封為伯爵,所以我們稱姬友為鄭伯友,就是曆史上的鄭桓公。

鄭桓公是個賢臣,百姓很愛戴他,官拜司徒,最後為周幽王力戰而死。而他的兒子鄭武公也很了不起,他曾與秦、晉、衛三國軍隊協同作戰,把西戎軍趕出鎬京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遷都時,鄭武公領著鄭國的兵馬護送周平王,又立了大功,周平王把洛陽以東的大部分土地賞賜給鄭武公。

鄭武公的兒子也很是個人物,他就是被稱為春秋第一霸主(並不是最強,而是第一個)的鄭莊公。

鄭莊公有兩個兒子,因為其中一位是今天的一位重要的配角叫忽,也就是後來的鄭昭公。另一個兒子叫突,後來也做了君王,就是後來的鄭厲公。

這兩位公子都好生了得,他們都先後在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得到了鄭莊公的信任。

據《左傳.隱公九年》記載,公元前714年,北戎軍隊侵犯鄭國,連見過大世麵的鄭莊公都覺得自己的軍隊機動性不好,畏懼起來。

這時公子突的能力體現了出來,他建議鄭莊公用引蛇出洞的方法,並用完美的圈套幹掉了來犯鄭國的北戎主力部隊,從這個事例說明,公子突是一個典型的運籌帷幄的智謀型人才。

而公子忽在公元前705年也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地位,齊國當時受到北戎部落的襲擊。齊僖公無奈之下向鄭國等諸侯搬救兵。

公子忽和他的弟弟突不一樣,他在戰場上的能力偏向於勇,公子忽在同年六月率軍支援齊國,大敗戎軍,俘虜了戎軍兩名主帥,砍了戎軍三百多人的首級獻給了齊侯。

從以上的戰例來看,我個人覺得公子突很像劉邦,公子忽很像項羽。

齊僖公看到了一表人才的公子忽高興極了,就準備把自己的女兒,春秋時著名的大美人,今天的主人公文薑嫁給鄭公子忽。

《左傳.桓公六年》記載:“齊侯欲以文薑妻鄭大子忽。”

但是忽拒絕了這樁婚姻,理由是這樣的。《左傳》記載:“人各有耦,齊大,非我耦也。《詩》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配偶,齊國那麼強大,文薑不適合做我的配偶。《詩經.大雅》上說自求多福,就是追求幸福要靠自己,仰仗大國有什麼用?

這是一句很有骨氣的話,但是就是因為這句話注定了公子忽的悲劇命運。

公元前705年,在公子忽打敗北戎後,齊僖公舊事重提,想要和公子忽聯親。

鄭公子忽當時已經娶了陳桓公的女兒陳媯做了老婆,不知道是對老婆的專一,還是他真的有自卑感,或是他真的像人們所說的是個自強自立的人。他第二次拒絕了齊僖公提出的這門婚事。

理由《左傳》記載的也很清楚:“無事於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意思是當時沒事時,我都不做,現在趁人之危,娶了人家姑娘,老百姓回去會怎麼說我?

這幾句話,在曆史上博得了無數人的好感,鄭公子忽的人氣一下飆升了很多。

但我認為這完全是死要麵子活受罪。

趙本山和宋丹丹在《炒作》這個小品中有一段經典的對白。

趙本山說了一大段台詞“一隻公雞下了蛋,你讓鴨怎麼看?你讓大鵝怎麼看?你讓和公雞好過的那些老母雞怎麼看?”

宋丹丹隻用了一句台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顯然宋丹丹要比老年癡呆的趙本山高明。

況且當時鄭國百姓的意見很明確,鄭國人創作了《詩經.鄭風.有女同車》表達對這位未來的君夫人的期待之情。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薑,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薑,德音不忘。”

作詩的人雖然沒有貶損陳媯的意思,但是偏愛不言自明,說陳媯雖然美好,但是孟薑(齊國的大女兒,指文薑)更美好,深層之意在說明與陳聯姻不如與齊聯姻好。

如果說,公子忽第一次拒婚,我們對他充滿了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崇敬,但是他的第二次拒婚我理解隻能用愚蠢和固執這樣的詞來形容他。

對公子忽這個決定提出反對的是他的堅定支持者祭仲,《左傳》和《史記》記載差不多:“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謂三公子者,就是太子忽,其弟突和子亹。

但是公子忽不聽,從而失去了齊國這個強援。

悲劇就此降臨。

天作之合而不作,就要遭到天罰。

祭仲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而且起因竟然是祭仲自己,宋國的雍氏誘捕了祭仲,威脅他說:“如果不立公子突為國君,就宰了你。”(不立突,將死。)

事實證明,祭仲是個精明的政治家,什麼叫精明,通俗的說就是好漢不吃眼前虧。他立了突為鄭國的國君,這時公子忽隻能逃亡到衛國去了。

但是,祭仲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在鄭國演繹了一把不折不扣的無間道,把大權都攬在自己身上,鄭厲公被架空了。

我剛才說過,鄭厲公也是個優秀的謀略家,他很清楚祭仲想幹什麼。所以他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糾想要殺了祭仲,大家請注意這個姓氏,說明當時雍氏的兒子娶了祭仲的女兒,雍氏想用聯姻的方式徹底籠絡住祭仲。

但是,雍糾的計劃被他的老婆,也就是祭仲的女兒知道了,祭仲的女兒雍姬就去問自己的母親:“爸爸和丈夫哪個更親近”( 父與夫孰親?)

祭仲的老婆告訴她:“丈夫可以有很多,但是老爹就一個。”(父一而已,人盡夫也。)

雍姬恐怕是對這樁政治婚姻和自己的丈夫早有不滿,將丈夫要在郊外宴請祭仲並在那時候殺害父親的事情告訴了母親。

結果很嚴重,祭仲殺了雍糾。

祭仲的女兒變成了寡婦,脫離了那個自己並比喜歡的丈夫。鄭厲公知道自己的計劃敗露了,心想大權在手的祭仲一定不會放過自己,便逃往了蔡國,臨走時,大罵:“這種大事竟然泄露給了女人,死的活該。”(謀及婦人,死固宜哉)

當然這對頭腦清醒的鄭厲公來說是件好事,給了他逃跑和的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跟祭仲這種老江湖玩,自己還是太嫩了。

不過很顯然,鄭厲公逃跑是祭仲故意警告他,放他走的,因為祭仲並不想殺害鄭厲公。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鄭厲公還能回來再當君王,十六年後,這裏仍舊屬於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其實政治的最高境界就是等待。